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清士大夫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态度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足体系的巨大潜在能量以及文化资源之丰富,足以利用“西学”之新去加固“中学”之旧,或者把绝然不同的西学改装成一种不中不西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被动吸收外来文化,而是把外来文化加以“中国化”,纳入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之中,以保持中国固有的发展格局与方向。
——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第217页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他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他趁机组织学会,发行报纸来宣传,一时附和的人很不少。大多数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极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98页(有改动)
(1)运用所学中国史知识,对材料一划线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用古代和近代各一史实论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学”和“西学”关系的实质。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康有为所领导的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晚清士大夫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态度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足体系的巨大潜在能量以及文化资源之丰富,足以利用“西学”之新去加固“中学”之旧,或者把绝然不同的西学改装成一种不中不西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被动吸收外来文化,而是把外来文化加以“中国化”,纳入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之中,以保持中国固有的发展格局与方向。
——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第217页
材料二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他是那个国难时期的新贵。他趁机组织学会,发行报纸来宣传,一时附和的人很不少。大多数并不了解他的学说,也不知道他的改革具体方案,只有极少数可以说是他的忠实同志。但是他的运动盛极一时,好像全国舆论是拥护他的。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98页(有改动)
(1)运用所学中国史知识,对材料一划线观点进行简要论述(要求用古代和近代各一史实论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学”和“西学”关系的实质。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康有为所领导的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2.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于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
一、撤退将在10月1日开始。
二、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
三、关于撤退的条件,应由德国、联合王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等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制定细节。
四、自10月1日起,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领土。在附图所标出的四块领土,将由德国军队按照下列次序加以占领。
其余德意志特征最突出的领土将由上述国际委员会迅速确定,并由德国军队在10月10日占领。
——《慕尼黑协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慕尼黑协定》所体现的政策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爆发时英法对德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于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
一、撤退将在10月1日开始。
二、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
三、关于撤退的条件,应由德国、联合王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等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制定细节。
四、自10月1日起,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领土。在附图所标出的四块领土,将由德国军队按照下列次序加以占领。
其余德意志特征最突出的领土将由上述国际委员会迅速确定,并由德国军队在10月10日占领。
——《慕尼黑协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慕尼黑协定》所体现的政策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爆发时英法对德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0题)
3.
罗马法中规定:并不是罗马法上所有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买卖契约的主体,聋哑人、精神失常者、年幼的人和受监护的妇女被排除在买卖契约主体范围之外。这表明罗马法
A.没有真正体现平等原则 |
B.注重当事人的行为能力 |
C.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
D.重视契约保护私有财产 |
4.
英国在1867年扩大选举权后,仍旧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获得这种权利。而德意志在帝国成立的1871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这显示出德国
A. 政治民主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
B. 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
C. 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
D. 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A. 政治民主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
B. 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
C. 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
D. 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5.
针对美国的联邦体制,托克维尔曾认为这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
B.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加强 |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
D.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
6.
1854年,广东天地会的洪兵围困广州,英国驻香港总督包令以保护经商为名,派军舰护送商船向广州城内运入大量粮食、军械等各种物资,最终洪兵败退。这一事件
A.体现出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 |
B.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 |
C.加速了广州附近自然经济的解体 |
D.表明英国不干涉清朝的内政 |
7.
1941年初,罗斯福认为对日本最有效的牵制是继续援助中国,因此派遣高级顾问来华,帮助国民政府解决经济困难;8月,美国派出军事代表团来主管援华租借物资事宜,并承担沟通双方高层军事的任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
B.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推动了美国对华的援助 |
C.美国以此来减轻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
D.这些做法有助于增强中国抗战胜利的信念 |
8.
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 |
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
D.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
9.
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
10.
下面是东汉崔塞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汉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
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
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
三月……可粜黍、买布
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
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
三月……可粜黍、买布
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
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
三月……可粜黍、买布
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
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
三月……可粜黍、买布
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 |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
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 |
D.无需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 |
11.
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明末工商阶层急于改变自身的社会现象、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互动
A.实现了工商业者自身的优雅化 |
B.改变了当时的阶级结构 |
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 |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
12.
在1636年到1637年间,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到1637年后期,郁金香泡沫破裂,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这反映出当时的荷兰
A.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人们的投资观念 |
B.与东方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
C.经济的泡沫化引发世界市场的波动 |
D.民族主义推动了国花种植 |
13.
1883年11月18日,美国第一个全国统一铁路时刻表诞生,这一天的正午时分,美国东部的时钟全部回拨。从此,上帝的时间被改用人间的指针来度量。推动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工厂制度的完善 |
B.城市化进程加快 |
C.宗教改革的推动 |
D.工业文明的发展 |
14.
18世纪,伯明翰位于英国国家运河网络的枢纽中心,其运河加起来比威尼斯的还长,运河被用来运输大宗物资。19世纪中期后,运河运输衰落。其衰落的原因是
A.新的交通工具改善了运输条件 |
B.大量殖民地促进了海外贸易发展 |
C.英国国内工业品产量逐渐下降 |
D.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了世界 |
15.
英国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中,民众生活费用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在这同一时期内,平均工资却大约增长了5%。西欧其他国家在这些年间也取得了类似的进步。由此推知在这一期间,西欧
A.工人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同步 |
B.各国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
C.人们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
16.
“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这说明
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获重大突破 |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
D.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解体 |
17.
1836年,果戈理发表了《钦差大臣》。该书描写道,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这反映出作者
A.关注社会并深入剖析现实 |
B.强调反封建专制的理想 |
C.抨击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D.擅长创作荒诞主义文学作品 |
18.
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表达了自然主义的教育观点,主张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主张教育要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表明卢梭
A.強调思想意识对人发展的影响 |
B.认为可以凭理性完整地了解世界 |
C.反对理性,强调感性 |
D.强调理性的同时关注感性 |
19.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
20.
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
B.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
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
21.
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地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李欣淑的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导致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李欣淑积极向上的心态 |
B.《临时约法》对自由的规定 |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
D.女校等新式教育的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