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2018年普通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8813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有关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清朝宫廷档案记录:
(一)接英吉利国住澳门大班扎称,五月十三日未刻,有本国国王所差贡船,同护送船只共四只,经由澳门口外老万山大洋,托寄口信,乘风随即扬帆径往天津等情。
——广州洋行商人蔡世文向广东巡抚衙门报告,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三日(即公历1793年6月20日)
(二)定海镇总兵马瑀率兵巡洋,于五月二十七日在内洋巡哨,见有夷船一只……迎上夷船询问,系英吉利国进贡船只。
——据浙江巡抚长麟上奏,乾隆五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即公历1793年7月4日)
(三)上(乾隆皇帝)御万树园(在热河,即今承德避暑山庄)大幄次。英吉利国王正使马戛尔尼、副使斯当东及副使之子多马斯当东等入觐召见,上各加温语慰问,赐英吉利国王玉如意。
——乾隆·内起居注(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初十)
(四)今又不准其留人在京,该国王奉到敕谕后或因不遂所欲,心怀觖望(抱怨),恃其险远,藉词生事,亦未可定。
拟于(乾隆五十八年)九月初三日即令(英国使团)起身前赴浙江,仍坐原船开洋回国……只须照常供应,不可过于丰厚……倘有藉词逗留等事,应饬令护送官员严词拒绝。
——乾隆皇帝的两道谕旨
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录:
(五)特使及随员分乘“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船在1792年9月26日从朴次茅斯港(英国港口)出发。
(六)特使及全体随员于1793年8月5日分乘“克拉伦斯”号、“豺狼”号及“勉励”号……穿过沙洲开进(天津)白河。
(七)(1793年8月)21日,礼拜三,自此行两小时抵北京,在宫门略进茶点,即复前行,以下午三时抵圆明园。……从北京出发前夕,一位高级官员传达皇帝意旨慰问特使(马戛尔尼)。皇帝听说特使近来微感不适,特派他来问候,并叫特使在赴热河的沿途住宿在(皇帝)行宫。
(1)根据对上述材料的整理和分析,简要叙述英国使团来华的历程。(要求:史实准确,语言简练,行程路线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廷对英国使团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一大批人员下岗失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城市贫困问题突显,引发众多社会、经济矛盾,这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新问题。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它建立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普遍享有单位保障或集体保障的基础之上。政府最初选择直接给予亏损企业补贴并在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希望企业能继续发挥安置工人就业、救助困难职工和提高职工生活水平的功能。国家甚至指定银行贷款给困难企业筹集资金发放工资。但是企业亏损的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以国有企业贫困职工为主体的城市贫困越来越严重。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独立于企业、单位之外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993年从上海开始试点,政府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此后,各地逐步建立了普遍性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如完善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实施教育救助;建立贫困家庭的廉租房制度;对贫困家庭给予法律援助。2007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实现了城乡生活保障的均等化。至此,我国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全面建立。
——摘编自《中国经济改革3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主张跟德国签订合约,部分原因是要在俄国赢得大众的赞同,另外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应该使他们彼此消耗力量与受到破坏。这样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利益的。
对德国人来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与其签订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反映了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的最大成功。德国实现了从敌对状态开始时便提出的某些战争目标。德国人不仅使俄国中立化,而且如今还通过设置在新独立国家首脑地位的傀儡而控制了东欧。一定数量的德国部队留在东线来维持这些新作出的安排,但这时已经不再是两线作战了。大批德军已经从东线调往西线。从1916年8月起,以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为首的德国统帅部准备在法国集中进行最后的打击,以便在1918年结束战争。
——摘编自(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苏、德两国有关“布列斯特和约”的不同看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月革命对一战进程产生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湘军的第二号人物是左宗棠。他于1861年底任浙江巡抚,1863年升任闽浙总督,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局,同年调任陕甘总督。1869年,阿古柏攻占库尔勒,进犯新疆。1871年7月,俄军占领伊犁,对当地人民实行军事殖民统治。伊犁民众要求清政府早日进兵,光复失地。当时,因日本侵略台湾,东南海疆也出现危机,在处置边疆危机的问题上,清政府内部产生了所谓的塞防、海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妨,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左宗棠则认为“宜以全力注重西征,俄人不能逞其志于西北,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1875年5月,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制定西征计划,筹办粮饷,整编军队,积极为进军新疆做准备。1876年8月收复乌鲁木齐。1877年4月歼灭阿古柏主力。5月,阿古柏兵败援绝,服毒而死。至1878年1月,收复了被阿古柏侵占达13年之久的全部新疆国土,为早日收回伊犁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左宗棠。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1967年世界大事年表
1945年
旧金山会议决定建立联合国
1946—1947年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对欧洲重建予以援助的计划;中国内战
1948—1949年
美国在苏联封锁西柏林期间对该城市空运给养
1949年
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49年
美国和西欧建立北约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3年
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中国参加支援朝鲜的战争
1953年
斯大林之死开启苏联和东欧历史的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建设
1956年
波兰和匈牙利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起义并以失败告终
1957—1958年
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
1957年
“大跃进”;其后中国发生大饥荒
1958年
法国建立第五共和国,戴高乐任总统
1962年
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结束;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6—1967年
“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范围内导致混乱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进行探讨。(说明: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也可以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提出评价、修改、补充或否定意见;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共6题)

6.
古代雅典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地母节中妇女模仿召开了一次公民大会,她们完全熟悉公民大会的仪式和政治提案,也熟悉演说者的修辞技巧。这反映了当时
A.妇女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B.公民大会常在节日召开
C.文艺家对民主政体的不满
D.政治现实影响文学创作
7.
1899年,在清政府拒绝其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这反映了当时
A.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 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 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
8.
表:1936—1944年中国国立大学数量及分布
时间
国立大学数量(单位:所)及分布
1936年
北平4,上海3,南京、武汉、广州、杭州、青岛、成都各1所
1938年
云南4,四川4,广西、湖南、福建、陕西各1所
1944年
四川6,云南3,陕西3,贵州2,上海2,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各1所
 
——据李涛《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数量及区域分布变迁》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外部侵略造成既有文化格局的改变
B.当时经济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C.中央政权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力削弱
D.当时派系林立,政权分立的状况
9.
自1956年11月开始,周恩来总理连续访问了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和锡兰等国。1960年又访问了缅甸、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蒙古6国。这表明
A. “一边倒”外交政策取得实效
B. 美国已调整了对华政策
C. 外交政策的调整服务于国家建设
D. 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规定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的生产计划,农业生产由过去向农民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进一步活跃农村商品经济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
17世纪,欧洲贵族们形成了收藏古代雕像的嗜好,例如英国绅士到意大利旅游时逐渐带上了一种“发现”古代美术作品,并将它们运回国内以使自己的花园、居室四处生辉的期望。这一现象反映了
A.欧洲的社会生活风尚发生了变化
B.资产阶级新贵族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C.经济变革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
D.欧洲上流社会对古典文化重新审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