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眉山、内江、遂宁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8162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9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世纪环境污染事件(部分)
年代
事件
1832—1886年
伦敦因大量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多次大规模霍乱流行,仅1849年一次就死亡14000人
1873—1892年
伦敦先后发生三次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夺去1800多人的生命
19、20世纪之交
美国工业中心芝加哥、匹兹堡、辛辛那提等城市多次发生严重的煤烟污染事件。德国工业区的河流大多变成了污水沟
日本明治时期
因开采铜矿排除的毒水、毒屑,酿成田园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的足尾事件
1952年
因煤和石油燃烧排放的污染物而造成的伦敦烟雾事件导致4000多人死亡,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400多人死亡,大量市民患病
1968年
因有毒化学物质造成食品污染的“米糠油事件”导致5000余人患病
1979年3月
美国宾州“三英里岛”核电厂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事件,导致周围80公里范围内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20世纪80年代
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莱茵河污染事故等,造成的污染范围和经济损失巨大
 
——据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等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便将科技进步列入国家发展方向。1787年宪法明确了联邦政府对科学技术的责任。联邦政府于1790年制定了保护专利权的第一部法律,并成立了联邦专利局,负责管理技术革命和发明创造的专利。1862年,林肯政府推行土地赠与法,鼓励各州创建关于农业、科学和工业研究的学院。后又成立美国最高的学术团体——美国国家科学院。为了统一度量衡,1901年成立了国家标准局。同年,成立了国家规划局,设有科学实验室,由政府拨款开展科学研究。一战前后,美国政府又更为直接地投资建立国家所属的实验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对于美国的基础研究、民用研究、军事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吴必康《英美科技政策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对科技奖励的力度日益加大,如授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三品衔。甲午战争后,主张科技奖励的声音越来越大。1898年,清政府颁布的《振兴工艺給奖章程》规定:“能造出外国旧时所没有之机器或日用之物,授工部郎中实职,许以专利30年。”此后,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奖励各学堂章程》和《奖励游学章程》(1903年),对办新式学校的,出国留学的予以奖励。1906年,农工商部颁布了《奖给商勋章程》,对“创制新法新器,以及仿各项工艺确能挽回利权”者,分别奖给不同的职衔。1907年,清政府又相继制定了《垦荒官民给奖》等章程,奖励在农业实践中创新生产技术。
——摘编自高建明《晚清科技奖励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政府在鼓励科技发展上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并说明其成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科技奖励政策上与美国的不同之处,并予以简要评析。
3.
(历史--选修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使苏联确信,日本占据中国东北“是进攻苏联的序幕”,而德国法西斯的上台,則带来了更加不可预测的危机局面。七七事变后,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军事物资援助,派遣军事顾问和志愿人员,帮助中国对日作战。1940年夏,德国军队横扫西欧,要设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能够约束德军掉头东进,几乎不可能。因此,苏联调整对日政策,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外交选择了,而日本这时已确定了南进的战略意图,需要确保苏联不会威胁满洲。1941年4月,《苏日中主条约》签订,规定“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双方还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37~1941年苏联对中国和日本外交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日中立条约》产生的相同影响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齐白石(1864~1957),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他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其画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在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融入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其画作大多取材民间,不刻意追求多数文人墨客向往的那种高洁和神圣,而是毫不做作表达自己的情感,画作充满童真,又朴实欢快、积极向上。有学者曾给齐白石列了一个公式:民间画×儿童画×文人画=齐白石作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日伪当局多次请他去表现“日中亲善”“大东亚共荣”,均遭拒绝。侵华日军头面人物亲自出马求他加入日本籍并到日本定居;他毅然拒绝,并宣称:“齐璜,中国人也,不去日本。你硬要齐璜,可以把齐璜的头拿去”,并拒绝去日伪把持的艺专任教,闭门谢客,在门上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详”的告白。对汉奸的横行霸道,他便以画老鼠、螃蟹来予以嘲讽,题写“看汝横行到几时”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心情。

——摘编自周迅《齐白石大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齐白石绘画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齐白石。

3.单选题(共6题)

5.
公元前6世纪,梭伦设立公民陪审法院,规定: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按照一定顺序轮流参加案件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人数大约是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往票箱内投放石子的方式投票表决。这一规定
A.保证了雅典各阶层的权利B.适应了当时的民主政治体制
C.避免了司法中的集体暴政D.构建了现代陪审制度的框架
6.
下图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宣传画《工人、农民暴动起来打土豪分田地》。这一作品
A.说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力
C.奠定了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
D.反映出红军宣传具有通俗性
7.
下图为洛阳地区货币使用所占比重示意图。对两者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唐代中期 北宋中期
A.表明金银开采数量增加
B.表明政府铸币量迅速提高
C.说明纸币使用范围有限
D.受商业贸易发展状况影响
8.
表1  中国1864-1894 平均税率变动表(部分)
年份
进口(%)
出口(%)
1864
5.22
9.24
1866
4.86
9.18
1870
5.60
9.33
1882
6.03
11.98
1886
5.74
11.14
1890
4.14
8.63
1894
4.04
8.89
 
据表1可知,当时中国
A.政府的财政收人稳步增长B.民族工业缺乏发展动力
C.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海关的管理权逐步丧失
9.
1978~1987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份额由73.8%下降到60.1%,平均每年下降2.26%;而此前26年(1952~1978年)平均每年仅下降0.47%。这反映了
A.经济结构的调整成效显著B.城乡人口实现了自由流动
C.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被消除D.劳动力就业结构趋于平衡
10.
抗战时期,日军在沦陷区改革教育体制,缩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习年限,增大初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中的比重。日军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实现其同化政策的阴谋。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