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在我国古代史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
——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体现了怎样的政治体制?依据材料二概括其特点。
材料三
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的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3)材料三表明当时英国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材料四
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总统为民选,为民主制之大陆,然而总统执行权之集中,则可使人想起历史上的国王与君主;国会一分为二,参议院如贵族制……这是个民主、贵族、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议行合一,“金鸡独立”。单一民主爆发为千钧霹雳之“闪电”,复合共和只能集束为冬日之一缕“阳光”。
——摘自《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
(4)根据材料四,概括美国和法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区别。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阶段 | 演变 |
秦朝 | ①确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
隋唐 |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
北宋 |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建立禁军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
明清 | 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②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③实行八股取士 |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在我国古代史上发挥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有近5000名公民,即30岁以上公民的四分之一左右,担任过负责为公民大会决定议案、接待外来使节、负有重要监督职责的议事会议员……正因如此,雅典民主政治也成为一种迄今为止公民最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制度。
——晏绍祥《雅典民主政治的危机与民主信仰的重塑》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体现了怎样的政治体制?依据材料二概括其特点。
材料三
1714年辉格派在大选中获胜后,次年沃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不久解职,但于1721年重新被任命为财政大臣。在当时的内阁大臣中,财政大臣总是处于首要的地位,也就是首席大臣。人们有时直接称他为“首相”,意指他的地位在各大臣中的重要性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首要的地位。事实上,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内阁首相。他虽然是由国王任命的,但他的权力实际上来自下院中辉格派的支持。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3)材料三表明当时英国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材料四
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总统为民选,为民主制之大陆,然而总统执行权之集中,则可使人想起历史上的国王与君主;国会一分为二,参议院如贵族制……这是个民主、贵族、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议行合一,“金鸡独立”。单一民主爆发为千钧霹雳之“闪电”,复合共和只能集束为冬日之一缕“阳光”。
——摘自《阳光与闪电——法国革命与美国革命启示录》
(4)根据材料四,概括美国和法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区别。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是早期西方大国展开航海、贸易和殖民活动,占据和瓜分地球上广大“新”发现地区,并开始侵入亚洲、与传统东方大国抗衡的时期……荷兰虽然在渔业技术和商业体制方面有重大革新,“海上马车夫”扬帆于世界各个海域,但它建立的是贸易帝国,商人资本把持着经济方向,而“商人资本占优势的地方,过时的状态占着统治地位”(马克思语)难以促使其向工业化转变的根本性变化。
——刘景华《大国衰落之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及其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奉行自由贸易原则,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1860年以后,法国与英国、比利时、德国等欧洲国家签订一系列自由贸易条约,将本国经济完全纳入世界市场。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
(2)依据材料二回答西方国家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及历史意义。
材料三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
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出世界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四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根本所在,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内部国家互通有无,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但是,发展本国经济,加强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话题,也是各国寻求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程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下较为现实和理想的选择。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地区共同发展。
——张猛丁振辉《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构想及其意义》
(4)材料四表明,中国为发展经济进行了怎样的努力?概括材料四,指出这一努力的积极意义。
材料一
16、17世纪是早期西方大国展开航海、贸易和殖民活动,占据和瓜分地球上广大“新”发现地区,并开始侵入亚洲、与传统东方大国抗衡的时期……荷兰虽然在渔业技术和商业体制方面有重大革新,“海上马车夫”扬帆于世界各个海域,但它建立的是贸易帝国,商人资本把持着经济方向,而“商人资本占优势的地方,过时的状态占着统治地位”(马克思语)难以促使其向工业化转变的根本性变化。
——刘景华《大国衰落之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及其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奉行自由贸易原则,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1860年以后,法国与英国、比利时、德国等欧洲国家签订一系列自由贸易条约,将本国经济完全纳入世界市场。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
(2)依据材料二回答西方国家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及历史意义。
材料三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
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出世界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四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根本所在,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内部国家互通有无,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但是,发展本国经济,加强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话题,也是各国寻求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程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下较为现实和理想的选择。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地区共同发展。
——张猛丁振辉《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构想及其意义》
(4)材料四表明,中国为发展经济进行了怎样的努力?概括材料四,指出这一努力的积极意义。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四 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下图)中很清楚地对***和邓小平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材料一、二、三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之相应的实践活动。
(2)***引领中国人民革命,是否完全走了“俄国人的路”?请说明理由。
(3)请结合所学知识,反驳材料四中“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观点。
材料一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四 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下图)中很清楚地对***和邓小平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材料一、二、三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之相应的实践活动。
(2)***引领中国人民革命,是否完全走了“俄国人的路”?请说明理由。
(3)请结合所学知识,反驳材料四中“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观点。
2.单选题- (共10题)
4.
罗马法规定,凡与罗马没有签订友好条约的国家,该国公民均不受罗马法的保护,但各国大使例外。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听凭处罚。这反映出罗马法
A.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
B.确立了领事裁判权 |
C.维护了罗马帝国的霸权地位 |
D.已发展为万民法 |
5.
如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
B.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已经开始 |
C.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
6.
1961年6月,***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
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 |
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
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 |
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 |
7.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任务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在:从维护国家生存拓展到维护和平发展;从单一的军事防御拓展到防卫、管理并重;从专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拓展到兼顾非传统安全问题;从沿岸防御到近岸防御再到近海防御;从管辖海域到涉及国家利益的公海大洋。这取决于
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B.我国坚决维护领海主权 |
C.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
D.我国海军实力不断增强 |
8.
下图为我国讽刺二战后美国某一政策的漫画。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美国为遏制中国援助西欧 |
B.美国联合西欧国家构建“北约”组织 |
C.西欧国家拒绝美国援助走向联合 |
D.形象地体现了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
9.
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A.实行闭关政策 |
B.开放海禁政策 |
C.发展福建海洋渔业 |
D.采取抗倭安民政策 |
10.
孙德常等人著的《天津近代经济史》中记载:“1909年开设于芥园的北洋火柴公司,1919年扩充资本30万元,增设分厂于南开马场道,总的产量达到15000箱。原华昌火柴公司于1917年与北京的丹凤火柴公司合并,改名丹华,在天津设分厂,资本为25万元。”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
B.中国近代火柴工业发源于天津 |
C.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D.一战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
11.
曹操统一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作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他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
B.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
D.对历史的评判受儒家思想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