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
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应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2017年1月3日
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
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应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2017年1月3日
你是否认同这种修改,请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
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应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2017年1月3日
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
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应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
2017年1月3日
你是否认同这种修改,请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本条约所称有核武器国家系指在1967年1月1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以来,在遏制核扩散、降低核危险、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国际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受挫。
——引自新华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附加议定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署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存在的不足之处。
材料:《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英国、美国、苏联等59个国家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共有11条规定,主要内容是: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停止核军备竞赛,推动核裁军;把和平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本条约所称有核武器国家系指在1967年1月1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以来,在遏制核扩散、降低核危险、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国际核裁军、防止核扩散和平利用核能的进程受挫。
——引自新华网《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及附加议定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署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存在的不足之处。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材料一 “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2.单选题- (共5题)
4.
在古希腊,盗窃神产和毁坏圣物罪,与叛国罪的惩处一样严重,都是死刑,且死后不能葬在雅典;渎神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也被雅典人看作是对城邦政治秩序的威胁,而给予严厉的处罚,如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就因否认神祇的存在而遭驱逐。由此可见,古希腊
A.公民政治高度发达 |
B.宗教与政治紧密融合 |
C.城邦忽视个人自由 |
D.社会生活以神为中心 |
6.
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时间工业类别 | 1935年 | 1941年 | ||
资本总额(万元) |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 资本总额(万元) |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 |
冶炼业 | 47.4 | 0.19% | 13570.7 | 37.01% |
机械金属业 | 415.5 | 1.66% | 4402.7 | 10.6% |
纺织业 | 12170.3 | 48.53% | 5884.7 | 14.17% |
食品工业 | 6159.8 | 24.56% | 2726.6 | 6.57% |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A.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
B.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
C.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
D.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
7.
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凤鸟”则是楚地的图腾。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多次,频率高于凤;《离骚》文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无一楚人。这说明
A.战国时期南北文化的融合 |
B.南方蛮夷被中原政权征服 |
C.多民族统一在炎黄旗帜下 |
D.楚国艺术的夸张奇特想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