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山东省兖州市高三入学摸底考试历史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7742

试卷类型:学业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1/9/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怎样理解材料一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
(2)材料二中英国 “全新的政体”是怎样确立的?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种全新的政体”? 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美国的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材料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4分)
(2)材料二中图l所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图2反映了工业时代早期的工厂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3)分析90年代以来推出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6分)

2.选择题(共7题)

3.

梯形的上底增加3厘米,下底和高不变,面积{#blank#}1{#/blank#}

4.

下列哪个多项式能分解成  x(x-2)       (       )

5.

下列哪个多项式能分解成  x(x-2)       (       )

6.

一个梯形的上底4米,下底3米,高6米,面积是{#blank#}1{#/blank#}平方米。

7.

一个梯形的上底4米,下底3米,高6米,面积是{#blank#}1{#/blank#}平方米。

8.

铅笔上的4B、2B、HB、2H、4H标记是按{#blank#}1{#/blank#}排序的。

9.

如图,已知ABCD,垂足为BBC=BE,若直接应用“HL”判定△ABC≌△DBE,则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blank#}1{#/blank#}.

3.单选题(共7题)

10.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11.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
12.
“专注于对自然的任意和瞬间的描绘,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无动于衷。”此类美术作品属于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
C.印象派D.现代主义
13.
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
①个人自由    ②权利平等    ③联邦共和    ④主权在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4.
法国作家蒙田说:“一个知道如何正当地享受生存之乐的人,是绝对的而且几乎是神圣的完善之人”。其主要宣扬的思想潮流是
A.现代主义B.现实主义C.自由主义D.人文主义
15.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16.
某学生要完成一篇有关二战人物的作业,在搜集史料。下列属于第一手材料的是
A.《斯大林传》
B.《大独裁者》(电影)
C.《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
D.《二次大战三巨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选择题:(7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