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区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774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0年,清政府批准了容闳提出的“留学教育计划”。1872年曾国藩与李鸿章联衔上了《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1872-1875年,共四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预计留学时间15年。
数年之后,很多幼童渐渐对《四书》、《五经》和儒学孔教失去了兴趣,对繁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看重,而对个人权利、自由、民主等观念十分迷恋。1881年,驻美公使陈兰彬上奏清政府,描述留美幼童的“现状”,建议撤回留美幼童,得到清政府批准。留美幼童分三批回国。
——《转型中国·思想犯:留美幼童回撤事件始末》
材料二1950-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派往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和生活费用、期满后回国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由教育部门派遣的学生数量,自1951-1956年逐步增长,1957-1960年降至每年四五百人,此后逐年减少,至1964年基本停止向苏联派遣。从留学专业看,以1950年留苏的375人为例,理科35人,工科261人,农科9人,医科28人,文教10人,政法21人,财经11人。
——《新中国首批留苏学生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留学教育的背景并指出这次留学计划夭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此次留学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希特勒狂妄宣称,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他一生的目标,是纳粹党的基本思想。为此,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协定,矛头首先指向苏联。据统计,从1940年9月到1941年9月,德国军费开支就达601亿马克,占国家全部开支的70%。1940年12月,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出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得到希特勒批准。该计划要求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且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6个月到12个月内结束,最迟不得超过1941年圣诞节。
——摘编自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进攻苏联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巴罗沙计划”破产的原因。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主管经济工作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周密策划,统一部署,调运和集中全国范围内的粮食、棉纱、棉布等重要物资,于1949年11月2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集中抛售。连续抛售10天后,粮、棉等商品价格猛降30%到40%,各地市场趋向稳定。

——朱永红《五十年国事纪要》

材料二1956年,在中共八大发言中,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总体构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陈云把这种构想称之为“大计划小自由”。

——萧冬连《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及陈云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云所提构想的价值并分析该构想未能推行的原因

2.单选题(共9题)

4.
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A.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B.极力维护贵族的特权
C.体现了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的特征
D.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5.
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B.奴隶地位有所改善
C.材料体现的是公民法的内容
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6.
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控制议会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的有效推动
7.
(题文)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先进的管理体制
D.都享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
8.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农耕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D.男耕女织的农业经营方式
9.
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
“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这一言论说明
A.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
B.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C.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D.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11.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这句话旨在说明
A.财产影响公民参政的积极性B.雅典民主政治的狭隘性
C.国家应由有知识的贤人治理D.公民必须从事生产劳动
12.
意大利人弗吉里奥(1349—1420)曾说:“通才教育是一种符合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得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与最高才能的教育。”弗吉里奥的教育思想所体现的时代主题是
A.浪漫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自由主义

3.选择题(共3题)

1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blank#}1{#/blank#},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blank#}2{#/blank#}和{#blank#}3{#/blank#}组成的经线圈.
1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blank#}1{#/blank#},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blank#}2{#/blank#}和{#blank#}3{#/blank#}组成的经线圈.
15.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blank#}1{#/blank#},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blank#}2{#/blank#}和{#blank#}3{#/blank#}组成的经线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