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773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上海附近水源取样,送回英国请专家检验,结果包括苏州河在内的12个取水点的水质,都明显优于同时期的泰晤士河。20世纪初开始,上海人口逐年激增,苏州河的水质污染却日益严重。1925年,以苏州河为水源地的上海闸北水厂被迫关闭。地方政府多次组织疏通河道。一些商业团体设立了专门的治理组织,积极配合官厅疏浚苏州河。但因经费等原因,河道疏通工作时断时续,进度缓慢。1924—1926年,上海先后建造了三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对工业污水的随意排放也做出过个别处罚。但是,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都没有管理和控制污水排放的专门机构,再加上上海政府与租界各自为政,苏州河的污水治理并没有明显的效果。
——《近代以来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19世纪中期,泰晤士河开始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臭气。面对泰晤士河环境的不断恶化,伦敦市政府进行了生活污水排放系统的修建。英国国家社会科学促进会、皇家艺术协会等民间组织多次讨论河流治理问题,督促政府对合流污染进行干预。187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河流防污法》,明确禁止把废弃物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但是地方政府对国家的过度干预表示不满,部分工厂主也强烈反对,民众虽然希望改善环境,但因为担心河流治理会导致政府增税,对河流治理的态度犹豫。因此,泰晤士河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
——摘编自《试论19世纪中后期英国河流治理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9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与泰晤士河水质差异的原因,概括近代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州河和泰晤士河污染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希特勒狂妄宣称,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他一生的目标,是纳粹党的基本思想。为此,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协定,矛头首先指向苏联。据统计,从1940年9月到1941年9月,德国军费开支就达601亿马克,占国家全部开支的70%。1940年12月,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出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得到希特勒批准。该计划要求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且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6个月到12个月内结束,最迟不得超过1941年圣诞节。
——摘编自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进攻苏联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巴罗沙计划”破产的原因。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898年底蔡元培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即校长),在学堂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支持新旧派别的教员辩驳,这是蔡元培人生申的第一次教育改革。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为此,他面对学校里存在的各种思潮大胆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为什么在“教育救国”这条路上能够“不忘初心”?在德国莱比锡待了4年,在柏林待了l年,这些经历让蔡元培十分清楚大学在德国崛起中的作用,借用他在1919年写下的《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可以知道他的初衷:“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
——据张晓唯《蔡元培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蔡元培坚持“教育救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蔡元培救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2.单选题(共8题)

4.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材料说明
A.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完善
B.罗马法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
C.罗马法程序严谨内容详尽
D.自然法理念适应了近代社会的发展
5.
1783年,英国政坛不稳,一年内更换了三届内阁。英国议会下院又对刚上台执政的小威廉·皮特内阁提出了“不信任案”。但小威廉·皮特未向下院称臣和接受辞职,而是要求英王乔治三世下令提前解散并重新选举下院。为保持内阁的相对稳定,英王批准了小威廉·皮特首相的要求,下令将未满任期的议会下院解散。材料表明
A.英国国王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英国内阁与议会可以相互监督制衡
C.解散下院不利于英国政坛稳定
D.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机制被破坏
6.
(题文)1939年1月,国民党发布国军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强调:“国军应以一部增强被战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同时,主要部队配置于铁路要线,“保持现在态势”,“尽量牵制敌人”。这说明国民政府
A.消极抗战的应对之举
B.全面抗战的战略构想
C.对日军力量的新认识
D.战略战术的适时调整
7.
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
A.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B.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D.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8.
早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二年(1437年),朝廷被迫宣布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用银,其小者乃用钱”。这一现象说明
A.税制改革推动白银普遍化
B.明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经济发展促进政府政策的调整
9.
宋代官员待遇优厚,俸禄以货币为主,官员除了月给俸钱之外,还有禄粟、职田等实物和土地报酬,以及“农粮钱”、“餐钱”、“给券”、“茶汤钱”等津贴。据此可知,宋代的俸禄制
A.易于滋生腐败堕落现象
B.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C.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促使重文轻武局面出现
10.
两江总督张之洞奏称:“苏州开埠通商,所有筹办缥丝、纺纱各厂及内河行驶小轮各事宜,除江宁、苏州、上海各设商务总局,派员督饬办理外,并照会在籍绅士分别经理。”这主要反映出
A.官僚资本不断挤压吞噬民营企业
B.开埠通商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C.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手段
D.市场扩大刺激了苏州丝织业发展
11.
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借款次数
总额
经建借款额及占
总额百分比
铁路借款额及占经建借款额百分比
晚清政府
208
13.1亿两(白银)
3.7亿两;28.2%
2.8亿两;76%
北京政府
646
15.7亿元(银元)
4.5亿元;28.6%
3.2亿元;71%
南京政府
108
45.0亿元(银元)
6.0亿元;13.3%
2.2亿元;37%
 
A. 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B. 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C. 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D.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