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峨山民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731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3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材料一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这些民主政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材料二伴随新中国成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已构建起来。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未能充分显现出来,“法治”欠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举一例说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
2.
阅读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回答问题。

①美、欧、日△是基础 ②美、俄、中△是关键
③美、欧、俄△是欧洲一翼    ④美、日、中△是亚洲一翼 
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
——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上图显示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一超多强”世界政治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欧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道修筑得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一样,均为“冷战”下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柏林墙是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 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
——《柏林墙(冷战时期最震撼人心的历史和动人心魄的故事)》
[英]弗雷德里克·泰勒著刘强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修筑的背景。(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柏林墙被推倒的影响。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苃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不可避免地,无意的、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也在同时继续着。由于19世纪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并越来越密集,咖啡锈菌和根瘤蚜虫等害虫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霍乱从孟加拉湾附近的原生地成功逃逸,并在19世纪初成为全球性的灾害。19世纪末,一种对牛来说极为致命的病毒——牛瘟病毒——蔓延到了非洲东部和南部。在那里消灭了高达90%的牛群,使牧民们一贫如洗。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员的数百万士兵和水手被轮船带到了世界各地。他们传播了一种流行病毒,导致了2000万到6000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人病死于印度。因这次大流感而丧生的人甚至比战争本身还要多。

——摘自(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扩大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5.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的结束开创了东亚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从1937年到1941年,中国独力抗战,抗击了在中国本土的50万到70万敌军——大约是日本总军力的一半——此外还有20万到70万的驻东北关东军。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230万日本的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钉在了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矿石,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有力地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四现代化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但在战争状态下,现代化的走向便不可能完全按照通常的经济规律运行。由于中国大部分在战前较为发达的地区多处于日军的占领之下,被纳入了日本占领当局“以战养战”的战时轨道。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怎样的贡献?这与材料一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
(3)材料四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的理解。

2.单选题(共22题)

6.
(题文)公元61年,罗马市政官谢恭都斯为家中奴隶所杀。元老院将死者家中400名奴隶全部处死,这引起罗马城居民的骚动。元老院的这一判决
A.带有习惯法的色彩
B.激化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表明成文法亟待制定
D.激化了与被征服民族的矛盾
7.
公元六世纪晚期,一位罗马公民因故意伤害一名外邦自由民,被宣判有罪。法官对其量刑的依据,最有可能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习惯法
C.《民法大全》
D.公民法
8.
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9.
钱乘旦先生认为,英国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建立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权”这一进入现代化的常规路径,走得是最顺利的。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
A. 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B. “光荣革命”的胜利
C. 《权利法案》的颁布
D. 两党制的形成
10.
马克垚认为:“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
A.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政体典范
B.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C.第一次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D.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民主共和国
11.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政府掌握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度量衡、货币、民法、刑法等大权,联邦议会有权裁决各邦之间的争端,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这意味着德国
A.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
B.民主取得决定性胜利
C.分裂倾向仍十分明显
D.拥有了强大的国家政权
12.
戴高乐曾指出:“1875~1940年我们更换过102届政府,而英国仅更换过20届政府,美国只换过14届。”导致这一差异的历史原因是法国
A.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B.多次卷入对外战争
C.国民经济发展滞后
D.近代社会矛盾复杂
13.
1901年,法国等11国追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当时法国具有缔结条约权的是
A.总统
B.参议院
C.众议院
D.最高法院
14.
近代,西方侵略者开始把大量商品倾销到天津是在哪一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
15.
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做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其中“权断手足情”是指
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
C.北伐西征D.天京变乱
16.
瞿秋白指出:“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便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工农革命”,“用民众的革命战争推翻新旧军阀国民党政权,建立工农贫民兵士代表会议的政府。…“创造尽可能的大范围内的工农政权胜利的局面。”只有走这条“新道路”,万“可以挽救中国”。这条“新道路的”起点是(  )
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八七会议”
17.
在俄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列宁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在(  )
A.二月革命中B.《四月提纲》中
C.七月流血事件中D.十月革命中
18.
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A.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
B.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19.
下图是英国政治家维克多·薇兹笔下的一幅关于中苏关系的作品。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手持镰刀,中国领导人***手持铁锤,正在进行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对这幅作品的解读错误的是
A.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B.两国领导人政见的不同
C.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D.中苏实行“乒乓外交”
20.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21.
西汉初年,“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针对这种现象,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官营专卖
C.轻徭薄赋
D.劝课农桑
2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种新能源改变了城市生活,使城市明显成为主导性社会机体。”“两种新能源”是指
A.蒸汽和电力
B.蒸汽和石油
C.石油和电力
D.电力和核能
23.
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
C.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
D.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
24.
下表反映了英、美、德三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危机的影响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C.交通运输的改进
D.世界市场的形成
25.
帕尔墨和科尔顿在《近现代世界史》中说:“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和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作者的主旨是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
B.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劳动人民团结起来革命是改善处境的主要方法
D.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
26.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材料反映(  )
A.“大跃进”的开展局限于农业领域
B.“大跃进”于1960年达到高潮
C.1960年人民政府开始全面纠正“左”倾错误
D.“大跃进”进程中已出现反思
27.
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
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我国初级产品生产过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选择题(共1题)

28.

已知抛物线 y=k(x+1)(x3k)x 轴交于点A、B,与 y 轴交于点C,则能使△ABC为等腰三角形抛物线的条数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