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718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
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你觉得应该如何推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德国和日本重整军备和侵略行径改变了势力均衡,英国。法国坚持维护现状。1938年3月,德国占领奥地利,美法控制的国际联盟朱予反对。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下一目标。德国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日耳曼人受到“迫害”为借口要求苏台德地区实行地方自治,捷克斯洛伐克予以拒绝,希特勒发出战争威胁。张伯伦担心德国入侵使英法卷入战争。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召开会议,捷克斯洛伐克和苏联没能参加。会议决定答应希特勘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要求,捷克斯洛伐克被出卖,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的绥靖受到了英法两国民众的欢迎,张伯伦被欢呼为和平的使者。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推行缓靖政策的影响。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东汉女史学家,博学高才,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其父班彪所著《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但未及完成即因病去世。其兄班固继承父志,整理遗稿,未成又冤死狱中。汉和帝诏令班昭补著余下的《八表》及《天文志》,她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参与史书编著的女性。《汉书》初出时,因多用古字古训,兼有很多前代典章制度,很难读懂,班昭定期讲解,故通行于世。
班昭还是一位宫廷教师,是皇帝亲自指定的皇宫嫔妃们的老师,传授儒家经典、天文、数学,很受尊重,号曰“大家”,她擅长作诗,著有《东征赋》等名篇。她有着出色的政治才干,汉和帝去世后,邓太后临朝执政,班昭曾以师傅之尊,参与政事。
班昭晚年,身患疾病,家中女子们又正当出嫁的年龄,班昭担心她们不懂妇女礼仪,令未来的夫家失面子,辱没了宗族,于闲暇时作《女诫》七章,以做勉励。《女诫》讲述女子要恪守儒家的道德规范、礼仪标准,倡导“三从四德”。《女诫》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女诫》作为女性的规范教科书,在整个封建社会有着极高地位,班昭被称为“女教的圣人”。
———摘自网络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班昭在中华文明史上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班昭《女诫》成书的背景及其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4.
材料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阎学通、杨原著《国际关系分析》

表为近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历程简表。解读表格信息,围绕“国际分工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7题)

5.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6.
明中后期,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这表明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日渐废弛
B. 经济区域性分工日益加强
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 工商业发展导致农业衰退
7.
1805年,美国机器纺纱的纱锭只有4500枚,到1825年就增至80万枚。美国在开发初期,十分重视铁路建设。在1850年,国内铁路已经达到15000公里,在当时世界上位居第一。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独立的实现B.工业革命的推动
C.自由主义的促进D.代议制民主的建立
8.
古希腊的伊壁鸿鲁提出:每个人在追求享受的时候,都应该不做破坏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情;国家的目的是保障公民过幸福的生活。其主张体现了
A.公民民主的观点B.社会契约的思想
C.追求个性的理念D.自然权利学说
9.
下表为梁启超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旨在呼吁
中国旧思想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A.摒弃倡导专制的儒家思想
B.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国家
C.转变国家理念以救亡图存
D.客观理性地看待中西文化
10.
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一战暴露资本主义本质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
11.
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
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中国科学院已成科研的领导机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