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高考模拟(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7166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3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时期社会流动频繁,是一个“善变”的社会。嘉靖年间的一位给事中凭借他在做官的具体观察,分析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大约豪宦连田阡陌,其势力足为奸欺,而齐民困于征求,顾视田地为陷井,是以富者缩资而趋末,贫者货产而僦庸”。
随着社会力量发生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分别为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驾长、舁夫、篦头、修脚、修养、倡家、小唱、优人、杂剧、响马贼。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从“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转化,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社会大流动的一种结局。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流动性初探》
材料二 英国在16—18世纪是一个社会流动尤其显著的社会。这一时期社会流动节奏之快是空前绝后的。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在传统贵族因为自然原因人数减少时,都铎国王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限的任命贵族,使贵族人数总量基本不变。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一共任命了18人,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18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贵族。迈克尔·波尔是商人赫尔之子,后成为理查二世的国务大臣,卜托马斯·克伦威尔出身寒门,是制衣匠的儿子,成为埃塞克斯伯爵,进入国家政务管理层,任国王的掌玺大臣。威廉·彼得爵士出生于德文郡一个偏远乡村里,是一个约曼(扈从)家庭的幼子,后来成为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玛丽女王统治时期的国务大臣。他以出任国家政府官员获得的财富为基础,在家乡大量购买庄园,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
——摘编自刘贵华《近代早期英国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引起明代社会流动频繁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晚明社会与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流动特点的主要区别。根据材料,指出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2.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如此起彼含有一直未曾停息。
(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天下并不太平。近几十年来,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没打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战争时起时伏。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发生过120多次较大的战争,死亡人数约1200万。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材料二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表现,是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某些国家大肆鼓吹“新干涉主义”,妄图建立由西方价值观主导的世界,竭立推行单边主义,四处插手,干涉到国内政,导致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矛盾激化、局势紧张。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材料三 和平世界大战相比,局部战争似乎对人类的威胁较小,但有统计表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末,共发生大小2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平均每年6次以上,造成的总损失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3年报告,自1990年以来,就有200万儿童死于战争,600万儿童受伤或伤残!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胁人类的和平事业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当今世界的主题,就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局部战争的认识。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下列材料
“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评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7题)

4.
查斯丁尼安皇帝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B.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万民法
C.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D.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
5.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材料反映了
①主权在民的原则
②州政府服从联邦政府
③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④联邦制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题文)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7.
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干扰B.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突破
8.
(题文)学者郑秉文说:现代西方福利国家虽然从模式上看起源于英国,但事实上英国在战后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普享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均一性原则。英国输出了福利国家的思想和模式,却又带头改革,引发了一场风靡全球的福利革命。对上述材料的正确认识是()
A.必须打破“全民福利”的“大锅饭”制度
B.建立现代福利制度需向西方国家 “看齐”
C.实施高福利制度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
D.由膨胀到瘦身是各国福利制度的必经阶段
9.
《晋书》记载:“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材料表明的观点是
A.否定佛教传播
B.肯定道教影响
C.主张正视儒学
D.主张三教合流
10.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区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完全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4.选择题(共1题)

11.等质量的镁、锌、铁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在室温下起反应,图测中能够正确反映产生氢气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的图象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