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过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材料二 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华盛顿本人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提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词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用其他政体,就是叛逆。”
材料三 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以上材料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如何建立一个没有国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年轻的美国做出了何种选择?
(3)根据材料三分析并指出。法国的共和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共同点。
(4)根据上述材料和已有知识。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过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材料二 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华盛顿本人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提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词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用其他政体,就是叛逆。”
材料三 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以上材料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请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如何建立一个没有国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年轻的美国做出了何种选择?
(3)根据材料三分析并指出。法国的共和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共同点。
(4)根据上述材料和已有知识。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蓬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选集》
材料二 通过八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又有哪些具体的实践?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
(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 昨天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被看成了仇敌,昨天的敌人——帝国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被看成了同盟者。从此以后,生气蓬勃的中国大革命就被葬送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了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选集》
材料二 通过八年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全国党员发展到121万,中共领导的军队发展到127万人,并组建了200万民兵;且拥有了除陕甘宁以外的大小18个抗日根据地。同时中共还在政治、思想理论上成熟起来,抗战时期形成了***思想。敌后战场逐渐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逐步发展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章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1948—1949年冬季的几个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由于主要力量被摧毁,蒋介石政府的倒台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1949年1月14日,共产党人公布了他们的和平条件。国民政府拒绝了这些条件,截止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立即开始渡江作战。4月24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
——《剑桥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大革命”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怎样的理论为革命指明方向,又有哪些具体的实践?
(2)据材料二,谈谈如何理解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敌后战场取得的重大成果。
(3)据材料三,概括蒋介石政府倒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2.单选题- (共35题)
3.
“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雅典出现这一现象
A.深受财产等级制的影响 |
B.说明城邦在营造民主政治的氛围 |
C.得益于克里斯提尼改革 |
D.体现了雅典公民社会地位的平等 |
4.
古代希腊在设立陪审法庭时,陪审员由拈阄法从公民中选出来与法官组成的法庭,案件审理最终由陪审员与法官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裁决。这种做法
A.导致司法审判的历史性倒退 |
B.是民主精神在司法领域的体现 |
C.彻底摆脱了贵族势力的影响 |
D.防止了雅典司法审判出现错误 |
5.
有学者指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在该学者看来
①自然法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先驱
②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③罗马法的创建与发展,维系了罗马统治
④武力征服不是维系国家延续的有效途径
①自然法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先驱
②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③罗马法的创建与发展,维系了罗马统治
④武力征服不是维系国家延续的有效途径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6.
罗马法学家将罗马法区分为公法和私法,但其最发达完备的是私法,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也是私法。这表明罗马法
A.忽视了对国家事物的管理 |
B.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
C.扩大了罗马帝国统治基础 |
D.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 |
7.
下表为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条款的部分内容。据表可知,《十二铜表法》
条款 | 内容 |
第八表第二条 | 故意伤人肢体而未能取得和解时,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 |
第八表第二十一条 | 伤害自己被保护人的保护者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 |
第八表第二十四条 | 如手掷的标枪落得比目的地还远,则应供献牧羊为祭品 |
第八表第二十三条 | 伪证被揭穿者,应从塔贝斯山崖上抛下 |
A.具有原始色 |
B.体系比较完备 |
C.民刑不分 |
D.具有理性色彩 |
8.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法国与美对比,相同之处是
A.国会议员都是由总统任命 |
B.总统都是由参众两院选举产生 |
C.国会议员的任期都是四年 |
D.总统的权力都受到一定的制约 |
9.
1871年宪法规定,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缔结为一个永久的联邦”,由普鲁士国王担任联邦主席。由于巴伐利亚等邦反对,普鲁士国王仅享有“德意志皇帝”而非“德国皇帝”的尊称。在联邦议会的58个议席中,普鲁士拥有17席,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法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这些规定反映德意志帝国是
A.具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国家 |
B.各种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 |
C.不彻底的民主改革的结果 |
D.三权分立原则的典型代表 |
10.
1871年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统率帝国军队;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据此说明此时的德意志帝国
A. 内阁首相全面控制国家军队
B. 正在努力构建民主共和制度
C. 立法机构掌握国家实际权力
D. 皇帝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A. 内阁首相全面控制国家军队
B. 正在努力构建民主共和制度
C. 立法机构掌握国家实际权力
D. 皇帝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11.
下表是法兰西第二帝国期间经济变化表(1852年为1)
下列解读合理的是
A. 帝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B. 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化进程
C. 法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结构
D. 政局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铁 | 钢 | 煤 | 蒸汽机 | 棉纱 | 工业投资 |
1852 | 1 | 1 | 1 | 1 | 1 | 1 |
1869 | 3 | 3.58 | 2.6 | 3.44 | 1.57 | 2 |
下列解读合理的是
A. 帝制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B. 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化进程
C. 法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结构
D. 政局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12.
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
B.议会权力遭到削弱 |
C.首相没有行政权力 |
D.君主尚有一定权力 |
13.
(题文)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11月以“皇帝诏书”的形式颁布,遭到国会的反对,未能通过;1882年经过修改后提交国会,仍遭反对,直到1884年7月,《工伤事故保险法》才正式生效。这体现了
A.立法权对行政权有一定制约 |
B.皇帝和首相权力受到宪法约束 |
C.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位置 |
D.立宪政体下皇帝权力名存实亡 |
14.
“13个新兴的州都刻不容缓地为自己制定了成文宪法。……所有的宪法都遵循伟大的《独立宣言》所陈述的思想:一旦政府妨害这种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而‘建立新的政府’。”这表明独立之初的美国
A.邦联体制遭到各州的普遍抵制 |
B.迫切需要确立三权分立的行政机制 |
C.邦联国家的存在缺乏法律依据 |
D.亟待强化中央集权以摆脱政治危机 |
15.
20世纪以来,英国议会动议大多数由内阁提出,对于内阁的动议和提案,议会只能表示“是”或“否”。因此,有学者认为现代的英国是内阁至上而不是议会至上。这表明英国
A. 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
B. 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
C. 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
D. 内阁有权决定国家大事
A. 议会失去对内阁的制约
B. 行政权力的进一步加强
C. 政治体制出现根本转变
D. 内阁有权决定国家大事
16.
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 |
B.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 |
C.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 |
D.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 |
17.
1938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南岳军事会议,会议制定整军计划“将全国现有部队三分之一配备在游击区域——敌军的后方,担任游击;以三分之一布置在前方,对敌抗战;而抽调三分之一到后方整训”。该计划反映出
A.游击战有效抵御了日军进攻 | B.政府认识到敌后战场之重要 |
C.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失败 | D.国共两党抗战路线渐趋一致 |
18.
有学者评价某战役“武力解决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意义重大。”这次战役
A.是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战役 |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
C.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 D.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
19.
《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 B.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兵临城下 |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 D.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
20.
话剧艺术(当时称“文明戏”或“新剧”)在我国兴起,某一时期话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秋瑾》、《徐锡麟》、《革命家庭》、《爱国血》、《东亚风云》、《共和万岁》、《黄鹤楼》等剧目。这些剧目可能出自哪一时期
A.戊戌变法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北伐战争时期 |
D.“九一八”事件后 |
21.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的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这一社会群体
A.成为了五四运动的主力军 | B.担负起领导民主革命的任务 |
C.带领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 | D.唤起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
22.
宋庆龄女士在1927年8月22日发表的《赴莫斯科前的声明》中指出:“由于孙中山以大政治家的风度运用了三大政策,国民党才能结束十年来广东的混乱局面,大举北伐,打到长江这条历史性的防线。今天却大不相同了。国民政府的盛名已经一落千丈,与北方的半封建余孽不相上下”。材料中的变化是由于
A.国民党“右派”的叛变 | B.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 |
C.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 D.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 |
23.
标语口号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下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口号,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③“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
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③“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
A.②①③④ | B.③②①④ | C.②①④③ | D.③④①② |
24.
近代以来,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下列条款,按其所属不平等条约签署时间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③(戊)依照……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之条款,对于汇兑加以限制
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①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③(戊)依照……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之条款,对于汇兑加以限制
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A.①④②③ |
B.①②④③ |
C.②①③④ |
D.②④①③ |
25.
李剑农在论及鸦片战争时说:“此次的战争,表面上是因禁止鸦片问题而起,是中英两国的战争,然就战争的真正意义来说,可称为中西文化的冲突。因为中西人士对于国家政治及一切社会生活的观念完全不同,所以才生出许多不易解决的纠纷问题来。”这段话揭示了鸦片战争的爆发缘于
A.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 |
B.中西方生活方式的不同 |
C.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
D.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因素 |
26.
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A.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27.
下表可以说明当时下表-1866年清朝的满汉官员比例变化表
A. 中国社会性质已发生改变
B. 汉族地主势力兴起
C. 满汉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D.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年代 | 满汉总督比 | 满汉巡抚比 |
1840年 | 1:0.75 | 1:2.3 |
1866年 | 1:6.5 | 1:12 |
A. 中国社会性质已发生改变
B. 汉族地主势力兴起
C. 满汉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D.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8.
太平天国运动酝酿期间,有知情的外国人曾这样记述:“叛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征兆。先是民间道门传播预言,使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纷纷传说本甲子第四十八年年初,即1851年初,明朝即当复国……民间对这件事是一点也不怀疑的。”此记述说明
A. 预言是历史走向的预兆
B. 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
C. 记述者同情太平天国运动
D.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
A. 预言是历史走向的预兆
B. 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
C. 记述者同情太平天国运动
D.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
29.
1895年春,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宣统帝,要求拒签条约,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史称公车上书。以上表述中需要更正的地方有几处
A.2处 |
B.3处 |
C.4处 |
D.5处 |
30.
1931年春,***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政策的出台
A.得到所有农民热情拥护 | B.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 D.表明中共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
31.
1937年3月,国民政府派孔祥熙赴欧,一是庆贺英王加冕,二是与欧洲诸国签定了一系列借款合同,并订购了大批军火。孔祥熙还利用外交手段,期望建立太平洋国家互不侵犯及互助协定。孔祥熙的外交活动
A.为了讨好英国提升国民政府形象 |
B.订购大量军火为了剿灭共产党 |
C.表明国民政府积极应对日本侵略 |
D.加速了四大家族控制全国经济 |
32.
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推动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
C.开创了人民民主专政模式 |
D.提升了中国政府民主程度 |
33.
在很多历史问题上,国家之间,甚至国家内部阶层之间因为立场和角度的缘故,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单就名称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1937—1945年中国与日本的那场战争,名称有:中国称“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中战争”、“支那事变”,西方国家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其中强调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抗日战争 | B.日中战争 |
C.支那事变 | D.第二次中日战争 |
34.
中国共产党曾在宣言中提出:“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同胞们!一切有爱国天良的军官和士兵兄弟们!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神圣事业的党派和团体的同志们!……冲破日寇蒋贼的万重压迫……与红军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及各种反日义勇军一块组织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材料表明
A.欧亚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蓬勃兴起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 |
C.民族矛盾促成国内政治力量分化重组 |
D.中共从幼稚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
35.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 B.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
C.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36.
1920年1月,北大学生张国焘、康白情、许德珩等到上海拜访孙中山先生。孙中山说:“你们学生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可佩服的。······如果我现在给你们五百支枪,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正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的那些败类,才算是真正革命。”许德珩等回答:“孙先生也掌握过几万人的部队,何以革命还是失败了呢?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势力,在那里艰苦奋斗,学生们赤手空拳不顾生死的与北京政府抗争,只因为没有拿起枪来,就不算革命吗?”下列归纳以上两种观点的思维角度的选项是
A.五四运动非革命/ 五四运动是革命 | B.五四运动是学生反政府/ 学生反旧思想旧势力 |
C.革命是暴力夺权/ 革命是和平请愿 | D.革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文化运动也能促进变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