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广东省揭西县河婆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676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阳节”的昨天和今天
先秦
秋天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
两汉
过重阳节的习俗由宫中传至民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可令人长寿”,官民“自发向家中老人叩首”成为风尚。
魏晋
当时道教宣称,“九为阳数,九九极阳,最为大吉”,各地道观往往举办道场以求长寿。佛寺则举办法会,由年老高僧诵念佛经超度亡灵。
隋唐
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除举行赏菊、饮酒外,主要举行敬老之类的诗会,县令、保长会携带各类果品慰问年满六十之老人。
两宋
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分别对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做了大量生动的描绘,皇宫中帝妃吃花糕、赏菊,民间则流行荡秋千、游街市、访亲友,瓦肆、勾栏通宵达旦说唱尊老、助老的话本。以后,历代皆然。
2012年12月2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摘编自杜尚侠《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
分析材料,提取有关“重阳节”发展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可以就重阳节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也可以比较或者概括其中两个时期有关重阳节的特点,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2.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避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生活。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如何?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对于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整理自《国家公祭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

2.单选题(共8题)

4.
1789年,美国联邦国会通过了1787年邦联国会制定的《西北领地法令》,规定在西北领地上新建的州不得实行奴隶制,但允许奴隶主到此地区追捕逃奴。这一规定
A.违背1787年宪法的民主原则
B.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加剧了英国对北美的商品输出
D.是南北双方政治妥协的产物
5.
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 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 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C. 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 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6.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行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亊行动
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B.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7.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护照不论在护照种类上,还是在内容格式上,都经历了多次变革。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8.
1973年11月,尼克松说:“欧洲人总不能两样都要,它们不能既在安全方面要求美国的合作,又在经济、政治方面与美国唱对台戏。”而勃兰特(时任联邦德国总统)在欧洲政治合作会议上指出:“伙伴关系并不意味着从属,美国在中东事务的做法直接影响欧洲的权益。”这反映了当时
A.欧洲与美国的矛盾尖锐
B.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C.美国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D.欧洲具有共同外交政策
9.
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生活在典型的柴米油盐时代,也就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时代。但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们逐步进入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型期。这次转型最能说明
A.市场的供给更为充足B.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C.农村生产力出现跃进D.计划经济观念日益淡化
10.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罪犯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这表明当时
A.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的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强化
C.司法体系发展还不够完善
D.儒家经典成为了法律的基本原则
11.
意大利的彼特拉克非常注意塑造自己“创新者”的形象,他说:“给在世的人一个恰当、正确的好名声,在他死后,就会升入天堂,获得永生。”他这一说法的意义在于
A.否定宗教神学的至高无上
B.实现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反对忽视公共道德和倡导追求功利
D.体现出对理性主义的崇拜

3.选择题(共2题)

1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1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