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福建省泉港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671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4/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自古以来,中国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材料二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政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政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概括材料二中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为建立民主政治在政治领域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3)材料三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是如何体现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世界格局状态,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当时的绝大多数政治家和学者都认为是一种凝固的“两极格局”,以意识形态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是其基本构成元素。但在***的视域下,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基本由四类国家决定,即美帝国主义国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英、法、日、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广大亚、非、拉等经济落后国家。这四类国家在不同时期分化组合成不同的力量集团,从而构成了世界格局变动的图景。

——李敏伦《***视域下的二战后世界格局转换及其外交应对》

材料二  1957年,苏联发射了多极洲际弹道火箭,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59年,火箭到达月球;次年,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在这种形势下,前苏联领导人的思想和对外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强烈要求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从此,苏美对抗由革命与反革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与战争的较量,演变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苏联于1968年武装占领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挑起苏中边界武装冲突,企图以武力占领中国领土珍宝岛,继而又支持古巴入侵安哥拉,指使越南入侵柬埔寨,促使印度肢解巴基斯坦。

——摘编自周启先《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局势及中国的外交政策之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对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世界格局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格局发生变动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关系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苏关系变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与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的演说中宣布,世界历史的这一时刻,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自由民主的西方和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东方。由于共产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外扩张的,所以自由世界必须建立起防护城垒,制止它的扩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鲁门总统的主要观点。为此美国在欧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  “冷战”如一场大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它席卷之处留下的“伤痕”犹在。从两极格局到新格局出现之前的过渡期内,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留存于世的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在危及人类的安全……这些,不妨称之为冷战的“伤痕遗产”。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冷战”留下的“伤痕遗产”有哪些?为消除这些“伤痕”,你认为国际社会应采取哪些措施?
材料三 新中国实行的各版护照简介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
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80版将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从护照上的文字的变迁,对新中国护照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单选题(共16题)

4.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苏格拉底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他认识到
A.民主政治不利于社会稳定
B.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C.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滥用
D.城邦体制束缚了国家发展
5.
罗马某个时期法律修改如下:第一,以罗马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简单区别,代替了从前的等级划分(奴隶制度除外)……第三,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等级制度的需要B.更好地强化帝国统治
C.维护中央的集权统治D.残酷地剥削罗马公民
6.
下面是古罗马一些法学家对犯罪问题的部分认识表。由此表可以推知罗马法
A.重视逻辑分析B.强调社会公平C.保护私有财产D.维护奴隶制度
7.
19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仅1887~1897这10年间,内阁参加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会议时间的84.5%,致使议员个人根本无法提出议案。这反映出
A.议会不再是英国的权力中心
B.内阁和议会已没有本质区别
C.英国代议制民主制更趋完善
D.内阁成为英国实际权力核心
8.
为扭转货币发行的混乱状况,美国邦联政府根据《邦联条例》所授予的权限,于1781年进行金融制度改革,成立北美银行,发行纸币;但各州对此不屑一顾,到1786年有7个州继续发行自己的纸币,导致邦联政府金融改革的夭折。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
A.美国只是名义上获得独立
B.各州对《邦联条例》不满
C.美国邦联制存在明显弊端
D.各州与邦联矛盾不可调和
9.
富兰克林等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建立一院制议会,反对设置“带有贵族气味”的上院,而另外一些代表则提出了后来被制宪会议采纳的观点:上院议员的存在可以缓和下院中过激的立法行为。据此判断,美国建立国会所依据的政治原则是
A.联邦主义B.权力制衡C.人民主权D.议会至上
10.
1640年,在英国的议会选举中,许多反对王党(查理一世及其追随者)的人士当选为议员,王党候选人则纷纷落选。这反映出英国当时
A.议员普遍具有反封建决心B.君主政体走向崩溃的趋势
C.君主专制的统治出现危机D.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11.
某一时期赋予了中国民主革命新意:启蒙与救亡的统一;民主与科学的统一;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此“新意”开始出现在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D.维新变法时期
12.
1945年4月9日,中国军队发起了湘西会战。在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王耀武的指挥下,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这表明正面战场
A.曾起到抗战的主导作用B.已对日本展开局部反攻
C.仍然在消极地进行抗战D.曾与敌后战场密切配合
13.
在解放战争中,中央军委为“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的考虑,决定留下杜聿明指挥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当平津战场完成对敌人的切割、包围后,淮海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才对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发起了总攻。这表明解放战争
A.主要以依靠人民而取胜B.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
C.各个战役重要程度不同D.注重先难后易逐次取胜
14.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这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
A.希望和平过渡,掌握政权
B.决定与临时政府决裂
C.主张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D.力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5.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倡党政职能部门分开和废除干部任用的终身制,并大力支持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邓小平的这些做法
A.以平反“冤假错案”为出发点B.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C.贯彻落实了“依法治国”方针D.以新修订的共和国宪法为依据
16.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中央人民政府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西藏,改造发展为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材料反映出中央人民政府
A.实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B.分期对西藏各地区实行援助
C.让西藏人民自己治理西藏
D.以实现西藏发展为首要任务
17.
中国1978年宪法序言写道:“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准备对付社会帝国主义(指苏联)和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和颠覆。”这说明1978年宪法
A.仍然未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B.正确分析了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
C.纠正了过去有关阶级斗争的提法D.为后来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基础
18.
解放战争期间,英国驻华外交官表示:“无论我们在阻止共产主义之流在中国推进方面显得多么无能,我们都不能放弃保护英国利益的斗争。如果碰巧有机会能促进英国的贸易,我们当然不能因为担心‘赤化’我们的双手而不去把握这一机会”。这体现了英国在国际关系中
A.坚持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原则B.采取反对共产主义的顽固态度
C.遵循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政策D.追随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
19.
下面的历史照片记录了1947年初发生在德国西部的一场抗议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注:抗议牌上的文字为“我们要煤炭,我们要面包”)
A.马歇尔计划具有现实基础
B.国家分裂加剧了德国困境
C.法德和解存在着较大障碍
D.德国成为“冷战”的前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