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今日中国应用发展的眼光,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各种不同的文明模式。”
探究一中国的传统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探究二雅典模式“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探究三英美模式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改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回答:
(1)依据探究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
(2)依据探究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的特点。
(3)“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4)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指什么?为了克服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美国在政治制度上做出了哪些重大创新和改变?
探究一中国的传统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探究二雅典模式“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探究三英美模式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改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回答:
(1)依据探究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
(2)依据探究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的特点。
(3)“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4)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指什么?为了克服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美国在政治制度上做出了哪些重大创新和改变?
2.简答题- (共1题)
2.
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辟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的工业化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
(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不断地调整。简述其表现,并指出其实质。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辟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的工业化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
(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不断地调整。简述其表现,并指出其实质。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3.单选题- (共20题)
3.
古代希腊公共空间发达,至今尚存的神庙、露天剧场、体育场等即是证明,但私人空间却备受限制,如公民不参加“共餐制”,即丧失公民权。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A.人人享有平等的参政权 |
B.重视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 |
C.个人生活完全从属于城邦 |
D.公民权缺乏法律的保障 |
4.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六、牲畜损害他人的,由其所有人负赔偿责任,或将该牲畜交与被害人。七、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可见:
A.贵族垄断了立法权 |
B.罗马法重视私人权益的调节和维护 |
C.罗马法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罗马法颁布于罗马帝国时期 |
5.
有学者指出,“罗马人”是一个法律概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人”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其核心标准依然是
A. 是否拥有共同的血缘
B. 是否具有自由人身份
C. 是否属于奴隶主阶层
D. 是否获得罗马公民权
A. 是否拥有共同的血缘
B. 是否具有自由人身份
C. 是否属于奴隶主阶层
D. 是否获得罗马公民权
6.
英国历史学家屈维廉指出:1688-1689年威廉入主英国“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结束 |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
C.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 D.责任制内阁形成 |
7.
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A. 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A. 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8.
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9.
1931年8月26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高度评价、赞扬了以***、朱德为代表的工农红军斗争策略,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推广(***)良好经验”。材料中的“良好经验”是指
A.发动城市工人武装暴动 |
B.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C.领导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
D.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 |
10.
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由于日本侵略以及其他国家的卷入,中国从一个软弱的战争牺牲者,转化为一个世界大国,一个确立稳定和平局面的伙伴。”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B.抗日战争促成了中国国内永久和平 |
C.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是一个偶然事件 |
D.日本侵华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
11.
1917年7月底列宁在《革命的教训》一文中写道:“人民要求和平,而自由俄国的革命政府,却依然根据从前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了让俄国资本家掠夺别国人民而同英法资本家签订的秘密条约,又重新恢复了侵略战争。”材料中“自由俄国的革命政府”是指
A.沙皇俄国政府 |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C.工兵代表苏维埃 |
D.人民委员会 |
12.
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推动了哪项制度的改革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3.
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彻底失败 |
C.促使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
14.
“1947—1948年间,西方国家决定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成一个经济统一体,并在这个统一体和它们在柏林的占领区发行一种新马克”。西方国家的这种做法
A.揭开了美苏冷战序幕 |
B.加速了德国的分裂 |
C.促进了欧共体的发展 |
D.维护了德国的统一 |
15.
《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古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部果蔬殖於疆易,鸡豚狗说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 B.农林业牧业相互补充 |
C.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 D.自给自足 |
17.
16世纪后半期,加勒比海地区生产蔗糖,需要大量人力从事收割、榨汁,将其加工成浓缩糖蜜后,运至欧洲贩卖。因当地劳动力不足,来自欧洲的业主为提升生产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使用机器开展大生产
B. 从非洲引进黑人奴隶
C. 自北美聘雇印第安人
D. 自欧洲招募契约劳工
A. 使用机器开展大生产
B. 从非洲引进黑人奴隶
C. 自北美聘雇印第安人
D. 自欧洲招募契约劳工
18.
1899至1911年,新增私人资本总额9350万银元,厂矿企业410家。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洋务运动的刺激与诱导
B.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A. 洋务运动的刺激与诱导
B.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19.
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接连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新思路”是指
A.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
B.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
C.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
D.发展市场经济 |
20.
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 B.推行农业集体化 |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 D.实行余粮征集制 |
21.
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
22.
下面是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1948年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 捷克斯洛伐克 | 匈牙利 | 罗马尼亚 | 保加利亚 |
1948年 | 68% | 66% | 29% | 33% |
1952年 | 29% | 29% | 15% | 11%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C.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
D.经互会的成立 |
4.选择题- (共4题)
25.
看拼音,写词语。
zhōng | yǐ jǐng | xǐ shǒu | yī gòng | zuò xià |
分{#blank#}1{#/blank#} | {#blank#}2{#/blank#} | {#blank#}3{#/blank#} | {#blank#}4{#/blank#} | {#blank#}5{#/blank#}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