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662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3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卖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明时期,士大夫通常只扮演政治角色。清朝前期朝延严格限制各地科举考试中举人数的名额。此外,清开国后形成了满、汉八旗贵族子弟垄断了相当数量官职的局面,只有进士才有望谋取一官半职,许多举人及其他低级科举功名的获得者只好另谋职业。许多经济无法自立的学者,在不同官员麾下充任幕僚以维持生计,他们严肃认真地承担起编著经注、史书、方志的任务。大批学者批弃科举功名,到书院及教学级别较低的学堂任教。许多学者把毕生精力献给考证、研究和著述活动。清代学者考据刊印的专著,只有学术价值。没有商业效益,每一个学者都有一位财力雄厚、忠实可靠的赞助者。18世纪,学术因商人的资助繁荣起来,书籍出版数量远超前代。
——摘编自(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
材料二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刺激,知识阶层向西方学习的注意力向更深层转变,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新”特色。他们意识到时代之变,危机意识成为整个知识阶层的共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的改良等政治意识成为一种时尚。读西书、译西书,了解西方,在知识界渐成时尚,西方文化优越论观念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定势。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的社会科学。特别是严复等人把译书之举与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相联系。甲午战败使知识分子认识到科举制乃至传统文化的弊端之所在,功名意识日益淡薄。张睿、孙家鼎、张元济等一些知识分子走上了“弃仕经商”的创业道路,或者选择新闻出版、科学技术等职业为新式企业效力,甲午战后出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摘编自程峰、夏绍能等《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士大夫社会角色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同于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新”特色并予以简要评价。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桑弘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他明确指出“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他主张国家积极介入工商业以增加经济性收入,对盐、铁、酒实行专卖。他还认为商品流道可以“均有无而通万物”。在对外贸易方面,桑弘羊认为货币的多少可以作为财富的象征,但他不把货币的取得作为对外贸易的目的,而是以货币为“末”、为“虚”,以供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物品为“本”、为“实”。他认为,只要严格控制出口,并大量输出国内丰富的黄金和丝绸,就能从敌国换取国内需要的商品,既可以削弱敌国,还可以保证国内市场的供应。这些措施为汉武帝的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桑弘羊思想在后代王朝中虽不时被采用为财政剥削手段。但始终遭到各方面的围政和蔑视,没有上升为经济政策。
——摘编自《汉代著名的法家一桑弘羊》等
材料二柯尔伯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最信任和重用的大臣,在任内他先后颁发有关工业生产的法令达190项,通过给工场主发放贷款,封赐特权,颁发补助金,由国家出资兴建皇家和私人手工工场,招揽国外能工巧匠,发展手工业生产,柯尔伯发现各封建领地设置重重关卡,于是建立了14个省的关税同盟,在同盟内部、撤销关卡,实行商品流通自由。柯尔伯尤其保护法国对外贸易,支持建立对外贸易公司、发展对外殖民贸易,并通过外交途径与土耳其、英国等国签订商约、保护法国商人利益。这些政策将重商主义发挥到极致,使法国经济在当时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桑弘羊与柯尔伯经济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桑弘羊与柯尔伯经济思想的不同历史命运并分析造成不同命运的原因。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帮助它们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因难,这就是“第计划”。到1951年底,“第计划”已扩展到33个国家。自1945年7月1日到1967年6月30日,在累计达1172亿美元的美国对外经济和军事援助中30%的以上是给予非共产主义的不发达国家。美国向这些地区提供技术援助,除经济领域外,还涉及卫生、教育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对受援国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大量的技术人员被派往受援国,使美国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受援国,加深了美国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影响。以此为契机,美国拓展了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逐渐控制了中东,1939年美国在中东石油开采额中所占的比例为13.1%,1956年则增加到65%。在东南亚地区,则通过“第计划”将其变成美国商品及资金的倾销市场。美国将大量过剩的产品向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出售。

——摘编自谢华《对美国第四点计划的历史考察与分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四点计划”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四点计划”的影响。
4.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思想最初强调通过理性和说服的方法改变白人种族主义者,在劝说对手认识错误的同时,寻求唤起其道德耻辱感,希望敌人放弃隔离政策。金在1961-1962年的奥尔巴尼运动中进行了实践,结果这场运动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金认识到,联邦立法是有效变革的一个途径,而立法需要得到全国媒体和公众的帮助和支持。他希望激发种族主义者以暴力来对待和平的抗议者。制造危机,吸引媒体对黑人遭遇的关注,迫使地方当局谈判和联邦政府干预。1963年,金在伯明翰对黑人青少年进行非暴力培训。使用黑人学校的孩子作为示威者。5月5日,1000多名黑人孩子从第16大街浸礼会教堂出发,到大街上游行示威,结果全被逮捕,全国人民在电视上看到了孩子们被水龙冲击和被警犬撕咬的画面,国内外的新闻杂志把伯明翰事件放到了他们的头版头条。这一暴力事件使美国公众大为震惊,推动了遍布南方各地非暴力直接行动浪潮的兴起。肯尼迪总统向全国发表关于民权问题的电视讲话,首次承认黑人民权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6月,首尼迪向国会提交了一个新的民权法案,它覆盖了公共设施学校、选举权和平等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并在次年得以通过。
——摘编自于展《论小马丁·路德·金非暴力策略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思想的变化,并分别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63年后马丁·路德·金非暴力策略进行简要评价。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变革表
参教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特征
以蒸汽机为代表,蒸汽时代,机器化,工厂产生
以内燃机和电力技术为代表,电气时代科技含量高,规模化
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代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人文和社会融合
关键历史事件
拿破仑积极推进工程师教育的发展,先后开办一大批大学校,将巴黎理工、炮兵、路桥等高等专科学校(称“大学校”)分为基础和应用两种。1805年,拿破仑正式赠予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训:“为了祖国、科学和荣誉”
1934年法国通过法律确定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为工程师学历教育认证机构,强调文凭的发放只能针对真正有实力的领军人才,提高了工程师文凭的含金量。并由此确立了法国及欧洲最早的针对工程师学历教育和工程师文凭的评估和认证体系
包括法国在内的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提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到2010年,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
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发展特征
国家性,应用性,精英性
规模化,规范化,认证制
标准化,国际化,跨学科化
 
一一摘编自于黎明等《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通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14题)

6.
格里格·安德森在《雅典的试验》中指出:“是否举行陶片放逐投票的权利只属于公民大会,而且在任何一个确定的年份,要启动该程序,至少需要6000位公民的投票。“这表明在古代雅典
A.政治精英间的冲突难以化解
B.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C.政治家需要向全体公民负责
D.公民大会成为常设机构
7.
德意志社会史学派认为,第二帝国时期德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但德国的资产阶级不但十分软弱,缺乏革命精神,而且还因为畏惧工人运动,转而与传统的政治势力结盟,出现了一种资产阶级的封建化倾向,使得德国无法实现真正的议会民主制。该学派意在强调
A.工人运动的发展令资产阶级心有余悸
B.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相互制约
C.德国经济、政治现代化未能同步进行
D.容克贵族、官僚等掌握了统治权
8.
1710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要求下院议员必须拥有法定水准以上的收入,而这一水准之高,只有数千人才能达到,而这种收入大都来自地产。这一状况得以改变是由于
A.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宪章运动的兴起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两党政治的成熟
9.
***预测:“1945年应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更大发展的一年,全国人民都希望我们解成区能够救中国,我们也有这样的决心与勇气。”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自信体现出
A.中国战场成为了二战的东方主战场
B.国民党一党独裁不得人心
C.土地改革赢得了农民对中共的支持
D.人民民主力量的发展壮大
10.
在看完《血战台儿庄》之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来看,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不久,中国台湾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公开往来的序幕从此揭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血战台儿庄》可以作为徐州会战的一手史料
B.历史共识助推两岸关系发展
C.是否认同国民党抗战是国共两党分歧的焦点
D.优秀文化作品决定历史走向
11.
对亚非会议的召开,苏联发表声明表示支持。但美国官方及其宣传工具不但贬低亚非会议的意义,散布会议不可能成功的论调,还试图以经济援助等手段拉拢分化亚非国家、挑拨这些国家同中国的关系。这反映出
A.亚非国家赞同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B.大国强权主导国际关系
C.中国尝试用多边外交解决国际问题
D.美国和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12.
1947年5月8日美国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在演讲中称:“(欧洲)经济混乱是滋生极权主义的土壤,需要美国运用其经济和财政力量,维护自由和民主制度。”该言论
A.推动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意在推动美国政府对欧洲的援助
C.力图遏制莫洛托夫计划的实施
D.体现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精神
13.
据《泾县志》载,明初时地广人稀,人尚俭朴,丈夫力耕稼,女子勤纺绩蚕桑,“衣不过土布,士非达宦不得辄用纻丝”。但到了成化、弘治之后,“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吴江县志》载:“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被称为“僭越”。该变化反映了明代
A.南方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B.江南地区日益成为经济重心
C.早期民主思想潜滋暗长
D.经济发展冲击身份等级观念
14.
“形势户”为有田产有势力的人,这部分人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偷逃税赋。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太祖诏令“诸州府并置形势版簿,令通判专掌其租税”。形势版簿单独设置,专人主管。南宋时改为用红笔在税租薄中特别加注“形势”二字以作区别。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A.通判以征收税租为主要职责
B.大地产制发达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濒于解体
D.田庄经济开始兴起
15.
英国经济学家达德利·诺斯对消费大唱赞歌,也认为人们对奇珍异品的追求,刺激了人们努力地工作,如果人们满足于粗茶淡饭的生活,就将永远生活在一个贫穷的世界里。亚当斯密认为,消费是一切生产的目的。二者的观点
A.都主张政府操控经济事务
B.反映了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
C.关注的重点都是流通领域
D.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16.
甲午战后晚清军事工厂设立情况表
军事工厂
地址
开办年份
军事工厂
地址
开办年份
陵西机器制造局
西安
1894
贵州机器局
贵阳
1899
奉天机器局
沈阳
1896
武昌保安大药所
武昌
1900
湖北军火所
武汉
1896
黑龙江机器局
齐齐哈尔
1900
河南机器局
开封
1897
江西机器局
南昌
1901
新疆机器局
乌鲁木齐
1897
北洋机机器局
德县
1902
山西机器局
太原
1898
安徽机器局
安庆
1907
湖北钢药厂
汉阳
1898
伊犁枪子厂
伊犁
190S
广西机器局
龙州
1899
 
 
 
这一时期清政府大力发展内地军事工业的主要原因是
A.遏制西方列强对中国内地的入侵
B.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C.新军势力发展壮大威胁中央集权
D.国内军事安全意识的增强
17.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全省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农村的中心问题是把农业生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1978年4月20日,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特别提到:“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这反映出
A.经济建设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
B.经济体制改革已从农村起步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全党共识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18.
汉代是少数人在宫廷里整理书籍,南朝则不论官私都拥有大量藏书,整理书籍并进而从事文化总结的不再局限于宫廷里的少数人,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成为一个醒目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形成得益于
A.隶书成为了通用字体
B.书写材料的革命性改进
C.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
D.传统文化进入总结时期
19.
下图反映了
A.数字革命日益改变教育制度
B.计算机革命改变了现代文化和教育的形式
C.欧洲成为知识经济的发源地
D.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