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2018年春季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661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6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注意①评述要围绕主题展开②论点应由史实支持③论述要层次分明④语言要通顺流畅。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就业人口结构表(单位:%)
时间行业
1970年
1973年
1979年
1980年
1995年
1997年
2000年
农、林、渔业
5
4
3
3.38
3
2.63
2.6
采矿业、建筑业
-
33
-
7.23
24
6.88
22.9
制造业
30
13
22.09
16.08
服务信息业
15
63
72
67.2
73
73.34
74.5
 
(注:服务业除了极少部分传统服务业外,绝大多多数是与信息处理、信息服务有关的职业)
该表能够反映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单选题(共14题)

3.
列宁多次提出:“俄国是个介于文明国家和初次被这次战争完全拖进文明之列的整个东方各国或欧洲以外各国之间的国家,所以俄国可能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列宁旨在
A.说明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基本国情  
B.指出东西方之间意识形态已出现分歧
C.分析俄国所处的内忧外患的国际环境  
D.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4.
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美苏争霸必须导致双方对立
B.意识形态的分歧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的破产
C.两极格局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
D.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的壮大妨碍了美国称霸
5.
“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海湾战争对我国军事变革最大的启示在于
A.全新的战争观念B.先进的军事装备
C.落后就要挨打D.多国部队的阵容
6.
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能够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A.电灯的发明
B.飞机的发明
C.蒸汽机广泛使用
D.内燃机广泛使用
7.
据相关资料统计,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电动机的创制和使用 B. 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
C. 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D. 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
8.
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社会立法的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英国1874年颁布法律禁止10岁以下儿童在纺织厂工作,1878年的整顿法案确立了工厂卫生的监察制度等;德国1890年出台了“青工保护法”等。这反映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A.社会危机的空前严重
B.工人运动推动社会立法
C.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D.已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
9.
(题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逐步高涨的原因是
①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
②核武器具有毁灭性的破坏力
③美苏冷战的威胁
④局部战争的存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共谋人类和谐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列联合国的活动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维和行动    ②第一个强制性决议    ③第一支维和部队   ④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D.②①③④
11.
1949年4月,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召开,下列对此大会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
B.要求原子能的使用只限于和平目的与改善人类福利
C.提出“世界上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
D.强调核武器将导致的严重后果
12.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根据自己的战略意图对世界的划分
B.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C.维护世界和平、民主及安全的国际体系
D.美苏等大国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13.
下列关于“沙漠风暴”行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
B.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地面进攻
C.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动
D.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进驻海湾
14.
(题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剑桥学派”注重研究“历史语境”。他们认为没有脱离语境的无时间限制的真理的存在,只有从历史语境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念的生成与演变。“历史语境”的含义是
A.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时代背景
B.特定的历史语言表述
C.持相同史观的人对历史的探讨
D.同时代人对历史的解释
15.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主要表现是产品过剩、生产难以维持、工厂倒闭等。面对这些情况,当时人们最不可能的体验和感受是
A.失业了,再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B.一只羊才卖两美元,还没人要
C.很多人身无分文,流落街头
D.股票价格普遍暴涨,出现“炒股热”
16.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体验到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