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材料二:一些公民,不论全体公民中的多数或少数团结在一起,被某种共同情感或利益所驱使,反对其他公民的权利,或者反对社会的永久和集体的利益,造成多数人的暴政。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摘编自付百平《论雅典民主法制的局限性》
材料三:“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结果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就是说,一个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晢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英)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造成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制度缺陷。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宪政进程中存在哪些争执?最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出怎样的选择
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材料二:一些公民,不论全体公民中的多数或少数团结在一起,被某种共同情感或利益所驱使,反对其他公民的权利,或者反对社会的永久和集体的利益,造成多数人的暴政。苏格拉底就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摘编自付百平《论雅典民主法制的局限性》
材料三:“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结果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就是说,一个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晢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英)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造成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制度缺陷。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宪政进程中存在哪些争执?最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出怎样的选择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是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世纪,也是互相学习借鉴的世纪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20世纪50和9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曾先后借鉴苏联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材料一中罗斯福谈到的“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的目的、背景和实质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苏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怎样的重大突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以及在农村和城市实施的具体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0世纪是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世纪,也是互相学习借鉴的世纪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20世纪50和9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曾先后借鉴苏联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材料一中罗斯福谈到的“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的目的、背景和实质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中苏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怎样的重大突破?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以及在农村和城市实施的具体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三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2.单选题- (共18题)
3.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而同时期中国臣民的财产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被抢劫。造成以上区别的根本原因是
A.古罗马的法制比中国健全 |
B.古罗马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
C.古罗马实行共和制,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 |
D.古罗马是奴隶主贵族专制,中国是君主专制 |
4.
“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与合众国缔结的条约或将要缔结的条约,概应成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这一规定体现了
A.联邦制原则 |
B.分权制衡原则 |
C.共和制原则 |
D.各州自治原则 |
5.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演讲中说:“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进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小布什所说的笼子是
A.三权分立 |
B.邦联制 |
C.君主立宪制 |
D.联邦制 |
6.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
D.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
7.
王桧林在《抗日战争》一书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存在两个战场。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这两个战场
A.是193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的结果 |
B.极大地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局 |
C.在抗击日军时所处的战略地位相同 |
D.在抗击日军时实施的战略战术相同的 |
8.
“二月革命使临时政府得以上台执政,但它仅对国家的政治门面做了修饰。它未能阻止俄国继续参战,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对劳动的剥削,没有解决农民问题。”这段话是为了表明
A.推翻沙皇统治的必要性 |
B.退出“一战”的必要性 |
C.民主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
D.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必要性 |
9.
下图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反映了当时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
C.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
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
10.
***说:“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该材料体现了我党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多党制 |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具体史实有
①对联合国事务全面参与
②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③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④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①对联合国事务全面参与
②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③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④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2.
观察下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49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1972年建交高峰的出现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 |
C.1992年出现建交高峰是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
D.三次建交高峰都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
13.
“9.11”事件标志着后冷战时代的终结,随之终结的还有民主和资本主义的全球传播,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将把世界带进更一体化、更同质化、更加和平的环境。世界已经进入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地缘政治要素将在全球化的经济空间重新发挥作用,表现出更加的不平坦,潜在的危险更多……这里所说的潜在的危险有
①经济、技术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影响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②全球化已经成为构建国际体系的唯一逻辑
③传统地缘政治的回归,加剧了国际紧张关系
④地区冲突不断升级,世界处在战争的危险之中
①经济、技术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影响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②全球化已经成为构建国际体系的唯一逻辑
③传统地缘政治的回归,加剧了国际紧张关系
④地区冲突不断升级,世界处在战争的危险之中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4.
有学者说:当今世界存在七大“力量中心”,七大力量中心分属三个层次:美仍独处第一个层次;中、欧、俄同处第二个层次,三家都是或都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具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日、印、巴同处第三个层次,政治影响力有限。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
A.形成了政治多极化格局 |
B.第三世界成为主要政治力量 |
C.美国已丧失了霸主地位 |
D.国际间的力量对比趋向定型 |
15.
“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中描绘的这种经济现象出现在
A.西汉 |
B.隋唐 |
C.北宋 |
D.元朝 |
17.
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
18.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下列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
B.传统农业手和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
C.外国商品倾销内地拥有免税优势 |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9.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指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
20.
2015年12月下旬,美国公开了1959年核攻击目标。列明了一旦与苏联交战,美国携核弹的轰炸机可能攻击的目标,标注了苏联、东欧和中国领土上的目标数量和类别。这份文件是目前美国解密最详细、最全面的核目标清单。它反映出
A.美苏力量对比美国处于劣势 |
B.美苏全面对抗,世界饱受核战争威胁 |
C.两极对峙格局带来“热战”的危险 |
D.美国一直奉行与中国敌对的政策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