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走向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16世纪开始,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导致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出现早期市镇化趋势。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同时,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但是,这场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英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分析其转型成功对英国和世界的主要历史影响。
材料一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走向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16世纪开始,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导致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徽商、晋商等商帮为代表的大商人资本兴起,全国性市场形成;一批新的工商业城市、市镇与集市蓬勃兴起,出现早期市镇化趋势。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同时,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但是,这场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摘编自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材料二 15—17世纪,英国传统的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取代,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开始,工商业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的政治转型表现为君主主权逐渐转移到议会主权,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英国原有的议会传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起了重要作用。但促使英国完成社会转型的则是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工厂制的生产组织形式,蒸汽机车的发明、铁路的修建等改变了英国社会面貌;更为主要的是工业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靠农业生存。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摘编自陈二力《英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分析其“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英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分析其转型成功对英国和世界的主要历史影响。
2.
美日关系是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9月发表的《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说“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标是:
(1)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威胁。
(2)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该政府应尊重他国权利……”即使日本从属于美国。同时,美国希望在远东成为自己合作者的是中国,把日本作为将来合作者的想法,无论在道德上和感情上都是不能接受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美日关系的诉求。综合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
材料一 1945年9月发表的《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说“美国占领日本的最终目标是:
(1)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安全与和平的威胁。
(2)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该政府应尊重他国权利……”即使日本从属于美国。同时,美国希望在远东成为自己合作者的是中国,把日本作为将来合作者的想法,无论在道德上和感情上都是不能接受的。
——高兴祖《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
1948年,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声称,美国要使日本成为远东兵工厂和防止共产主义的屏障。1954年3月,美日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以中国、苏联为敌,重新武装日本。——汪宏玉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进入1995年后,……就日本而言,建立与美国的军事伙伴关系……将意味着提高自己的对美地位,发挥更大的国际安全作用。但从长远的观点看……日本发展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最终目的不是与美国一体化,而是积蓄力量,以求有朝一日摆脱美国的控制。——刘世龙《日美关系的两个周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美日关系的诉求。综合上述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
2.单选题- (共18题)
3.
恩格斯在研究古代希腊的改革时曾这样评价一项措施“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部的因素——私有财产。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了新的失败。”这项使“有产阶级曰益获得势力”的具体措施是
A.废除债务奴 |
B.公民等级制度 |
C.公职津贴制度 |
D.积极发展工商业 |
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政治原则。位高权重的伯里克利在首席将军任上就曾被控渎职而被处以罚金。在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法律执行的机构是
A.公民大会 |
B.五百人会议 |
C.陪审法庭 |
D.陶片放逐法 |
6.
1939年胡适曾说:“十月十日之于中国人的意义就等同于七月四日之于美国公民的意义。”胡适所言“十月十日”发生的事件的直接结果是
①辛亥革命正式爆发
②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③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④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①辛亥革命正式爆发
②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③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④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7.
抗战时期,某中国将领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宜昌。驰骋沙场,亦战死沙场。他在殉国时说道:“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可安。”这位将领殉国于
A.平津抗战 |
B.太原会战 |
C.百团大战 |
D.枣宜会战 |
8.
中共某次会议中,决定了要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并担负起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这次会议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
B.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
D.***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
9.
一部纪录片对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的作用曾有如下评述:“周恩来及时地折衷了有关***进一步协调了与会国家的看法,打破了在划分集结问题上的僵局,扫除了会议达成协议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这次会议是
A.联合国大会 | B.日内瓦会议 |
C.万隆会议 |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
10.
某国际组织规定加入时必须具备以下五项条件:“奉行和平共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加入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不缔结以大国对抗为背景的双边军事同盟;不在本国领土上为大国提供军事基地。”这一国际组织
A.正式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
B.促进和带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 |
C.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的两极格局 |
D.创立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
11.
近日“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中国科技馆展出,把“丝绸、青铜、造纸印刷、瓷器”定义为我国古代的新四大发明。下列相关信息,按时序排列准确的是
①获得“丝国”称号
②铸成“司母戊大方鼎”
③制瓷业成独立生产部门
④发明“转轮排字盘”
①获得“丝国”称号
②铸成“司母戊大方鼎”
③制瓷业成独立生产部门
④发明“转轮排字盘”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③ |
C.②①③④ |
D.②③①④ |
13.
据《战国策》记载,平原君赵豹在秦赵对峙时警告赵王应避免与秦国对抗,理由是“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这一记载体现出
A.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已普遍使用 |
B.灵渠的修建使得军粮运输便捷 |
C.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国力强盛 |
D.战国道家思想影响统治者决策 |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批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如美孚石油公司、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这些公司
A.都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
B.减少了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
C.推动了“大工厂制”的确立 |
D.解决了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问题 |
16.
马克思把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变化定义为:“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下列不属于马克思所说的这场“大革命”带来的影响是
A.流通商品种类明显增多 |
B.一批特权贸易公司建立 |
C.传统商品的交易量下降 |
D.商路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
17.
曾有学者如此表述16世纪欧洲商业上发生的重大变革:“一些从没在欧洲市场上出现过的海外商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市场上普通的日常用品逐渐代替了高级奢侈品,过去为封建贵族进口贸易转向为广大居民的—般消费,也使商业经营采用资本主义方式,刺激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这段话反映了当时欧洲场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在
①商品种类增多
②贸易范围扩大
③贸易中心转移
④经营方式转变
①商品种类增多
②贸易范围扩大
③贸易中心转移
④经营方式转变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8.
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
A.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
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
19.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历代政府对少数民族问题都十分重视。下列有关少数民族的行政机构表述正确的是
A.“道”是秦朝设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与“郡”同级的行政机构 |
B.“鸿胪寺”是唐朝在六部下设的主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
C.“土司制度”是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管理制度 |
D.“理藩院”是清朝主管边疆民族事务机构,地位同于六部 |
20.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在介绍中山装时,提到在设计之初就隐含了特别含义:袖口三粒小扣代下表民主义;四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五粒衣扣象征五权宪法。近来学者考证发现这一观点是复旦大学夏林根老师于1992年《第一套中山装》一文中率先提出的。但夏老师没有注明这种说法缘何而来,这是最大的硬伤:二是夏老师是旅游专业教授,对历史真实性的判断或许没有历史专业人员那么严谨;三是宣传中山装诞生于上海,并具有特殊意义或许符合旅游从业者的职业追求。学者们最终认定这种所谓“特别含义”只是民间娱乐。这一事件说明
A.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权威性已经不容乐观 |
B.只有历史专业人员的研宄观点才值得肯定 |
C.服装具有象征性,是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
D.历史是客观的,真相永远立存在某个地方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