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634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
2.
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綴结构发生新变化。

——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添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商几乎遍布金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撒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物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单选题(共19题)

3.
雅典决策机制中,公民不分能力一律按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决定事物。苏格拉底认为,这一做法是用单纯的数量平等取代了真正的比例平等,人民大众的统治,在雅典演变成为不讲法治、抛弃道德、剥削富人的暴政。这一观点
A.全面客观地反映了雅典民主的现实
B.有助于后世间接民主从中吸取教训
C.是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的佐证
D.代表了全体居民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4.
下表可以反映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
1878年
主张赋予妇女投票权的修正案首次在国会提出
1912年
九个西部州通过了妇女选举权立法
1919年
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了该修正案
1920年
田纳西州成为批准该修正案的第36州,这标志着该修正案获得了四分之三以上州的支持,最终得以通过
 
A.共和主义原则
B.平等主义原则
C.联邦主义原则
D.孤立主义原则
5.
在缔结《北京条约》之时,清廷“设抚夷局”掌对外交涉事宜。后因交涉日增,奕诉等于咸丰十年底奏请设立总理衙门并表示“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反映出
A.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清政府重视维护国家主权
C.清廷被动地适应近代外交
D.列强暂时放缓了对华侵略
6.
1938年1月22日,“蒋介石和阎锡山勉强批准了晋察冀边区的成立。在中共建立的敌后根据地中,它是得到中央政府正式承认的唯一的一个”。这种现象表明
A.华北地区的抗日形势最为严峻
B.抗日战争影响中国的政治环境
C.民主政权开始得到国民党承认
D.国共两党合作扩展到军事领域
7.
1917年11月,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条约,并号召各国工人把和平事业以及使劳动群众摆脱奴役和剥削的事业进行到底。这表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A.代表了人民大众利益
B.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C.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
D.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8.
《剑桥世界近代史》记载,“(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把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任务。”由此可知当时
A.科学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
B.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完全相.同
C.马、恩主张革命任务分两步完成
D.马克思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9.
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吸引黄炎培出山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10.
学者俞可平曾指出: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1.
1972年,日本外交蓝皮书中提到,“中美两国由一直以来的只有‘对抗’的关系进入到包含‘对话’的共存关系”,同时“国际政治显然由之前美苏两国对抗的时代,向中美苏三国以竞争与共存、对立与对话关系为轴而转的时代移行”。由此可知,在日本看来
A.中美外交分歧渐趋消除
B.意识形态不再影响大国关系
C.日中关系改善势在必行
D.多极化趋势下保持本国中立
12.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向欧洲国家发出邀请,以共同制订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称,这个计划“不是针对哪个国家,也不是针对哪一派信仰原则,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计划
A.并非出于对抗苏联的目的
B.只适合市场经济体制国家
C.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D.利于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
13.
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14.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松江一带“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太仓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嘉兴地区“物产直稻”却“每不能自给,待食于转输者十之三四”。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C.农业经济的衰退
D.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15.
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16.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17.
宋代,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这些现象
A.源于宋代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B.体现了对社会管理的无序化
C.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D.表明了“抑商”政策的松弛
18.
1074年,宋神宗规定:外国商人的货物到达港口后,先到税务部门领取允许贩卖的凭证,才允许前往别处进行贩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凭证,则允许他人告发,按照偷税的有关规定进行依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A.政府规范外商贸易行为
B.政府厉行抑商政策
C.外国商人偷税现象严重
D.商税成为主要收入
19.
《齐民要术》卷一《耕田》对耕耱技术有详细要求。首先,要求“犁廉耕细”,即要求所耕犁条不能太宽,宽了就耕不深,耕不细。其次,要求根据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耕作时间。再次,耕地的深度,要求因时而定。材料反映中国古代农业
A.因时耕作,集体劳动
B.分工细致,技术先进
C.重视农时,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0.
乾隆时,“吴中(在今苏州)男子多工艺事,各有专家,虽寻常器物,出其手制,精工必倍于他所;女子善操作,织纴刺绣,工巧百出,他处效者莫能及。”这表明该地区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实现了男女平等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工商业非常发达
21.
(题文)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讲,强调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存在就等于战争,资本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战争不可避免,苏联人民要应对战争准备。这次讲话在欧美国家引发强烈震荡。斯大林的讲话
A.是对英美冷战政策的反击
B.不利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缓和
C.为组建华约集团制造舆论
D.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