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18届高三11月校际联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634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或是国都行政中心、军事中心,或是地方的行政中心。统治者居住的宫殿大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其他则按照职业分工和城市区位功能分为手工业作坊区、一般居民居住区、商业区和旅馆区等。凡城内居民,都被按社会身份严格统制在官府划定的里坊内,分别士庶,不令杂居。
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已有各种类型的建筑,有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店、商场、作坊、体育场等。贫富居民混居在同一街区,即使是很有钱的富户,其住宅外观与贫者住屋也无大异。雅典最出色的建筑群是卫城,是当时宗教的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政治首脑居住在市中心附近宽阔的林荫道两侧,不同职业者按尊卑等级安排在不同的城市区位上。
——据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整理
材料二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就脱颖而出,“由一个近畿的府属县城,发展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近代天津工业陆续兴起,私人工业也有重要发展。各国租界林立,占地达24700亩,租界的一切事务均听命于各国租界的工部局,是不受中国管理的“国中之国”。此时,风格迥异的东、西方建筑先后出现,其中包括领事馆、工部局、警察署、高级住宅、饭店、洋行、商场、银行、俱乐部、电影院、舞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城市特点的不同之处,并简要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与中国古代城市相比较,近代天津所具有的特点。简析以天津为代表的近代城市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做出明确划分,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由此开始,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流动。
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自理口粮户口属于非农业户口,之后又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实施使人口管理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现代化。
1997年国务院转批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放开农村人口的落户限制,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权利。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共15题)

3.
古代雅典规定:对那些提出和参与通过一项后来被证明为不合适的、或者与现存法律相抵触的法律的人,将予以惩罚。此举
A.禁止对现行法律进行修改B.实际剥夺了公民的立法权
C.旨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D.表现了雅典民主的狭隘性
4.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各州在参议院中具有均等代表权,每州2名代表;各州在众议院中的代表权以人口为基础,约50万人选出一名代表。法律须经两院通过方可生效。这一设计(  )
A.确保了立法权实践的民意代表性B.践行了政府权力部门的分权制衡
C.协调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D.体现了联邦各州间的妥协与平衡
5.
1828普鲁士与黑森—达姆施塔特(德意志公国之一)建立了关税同盟,1833年与南德关税同盟合并,正式组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同盟内部货币汇率统一,废除一切关税,实行自由贸易。这对德国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影响是
A.树立了德国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地位
B.为德意志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和物质基础
C.德意志国家的政治统一进程由此展开
D.使德国一跃而成为欧洲政治舞台的强国
6.
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
A.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B.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C.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7.
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D.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8.
南宋理学家陈亮(1143~1194年)提出了“农商一事”“农商相籍”的思想,认为农业和商业同为社会经济体系的两大支柱,无高低轻重之分;两者不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而是互助互利,相互促进的。这一思想反映出
A.经济发展冲击了农本思想
B.儒家义利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C.商人社会地位有明显上升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9.
下表为中国煤炭生产情况统计。表格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反映出
A.煤炭工业发展较为迅速B.外国对华直接掠夺加剧
C.中国重工业仍相对落后D.外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10.
1979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第二次经济理论研讨会上,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该认识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B.揭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
C.表达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诉求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11.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B.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12.
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13.
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羁靡”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
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
D.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14.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大小政治组织有300多个,每天成立的和每天解散的一样多。它们信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权威主义、三民主义等各种主义,连法西斯主义也在中国找到了试验田。这种现象反映出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15.
(题文)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讲,强调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存在就等于战争,资本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战争不可避免,苏联人民要应对战争准备。这次讲话在欧美国家引发强烈震荡。斯大林的讲话
A.是对英美冷战政策的反击
B.不利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缓和
C.为组建华约集团制造舆论
D.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
16.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17.
《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