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634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西南、西北各省的农业,1937年以前曾长期处于封闭和落后的状态。这些区域,在东南沿海农业主产区相继沦陷后,成了后方军民衣食所寄和易货偿债物资所出的根据地。国民政府颁布“九省荒地开垦计划”、“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组织开荒,促进省营、县营及民营垦殖,鼓励华侨从事垦殖。提倡扩种冬作物和夏季杂粮,推广双季稻、再生稻,限种烟草等。这些措施以法令的形式强制推行。如在“土地政策战时实施纲要”中规定:“土地之使用,应受国家之限制,政府并得依国计民生之需要,限定私有农地之耕作种类。”战时强制性推行农业技术措施对提高后方农村的土地利用率,改变沿袭已久的耕作习惯,增加粮食产量有直接的效益。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对当时“西南、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进行解读。(要求:对历史材料进行深入地理解和阐释,史论结合,语句通顺,符合逻辑。)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
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民生产总值表(年增长率)(单位:%)
年份
英国
德国
美国
1880—1890年
2.2%
2.9%
4.1%
1890—1900年
3.4%
3.4%
3.8%
1900—1913年
1.5%
3.0%
3.9%
世界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表(单位:%)
1880年
40%
19.3%
2.8%
1899年
32%
22.2%
11.2%
1913年
29.9%
26.4%
12.6%
 
——据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制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自拟主题,结合世界史相关信息,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0题)

4.
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评述雅典民主时指出:“我们很难相信由一年召开40次、每次仅有几个小时的超过6000人的公民大会来制定一般政策是有效率的。温和的理性怀疑就能表明这种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提议权的公民大会将很快就会蜕变为暴动。”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公民大会不能体现公民诉求
B.参政公民素质普遍低下
C.雅典民主实为“僭主政治”
D.民主政治潜伏着危机
5.
陈旭麓说:“近代经济改组的过程,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水手、店员的饭碗。据估计,1900年前后,仅北京周边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4万人以上。”据此分析,义和团运动
A.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
B.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
C.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
D.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6.
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
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7.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8.
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翟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这一认识的提出
A.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B.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D.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
9.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它殖民地的侵略行为,提出只有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才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号召东北军不投降、不缴械、带枪到农村去,发动游击战争。这一《宣言》
①鲜明地反映了中共对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态度
②迅速准确地揭露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本质
③具体地提出了反抗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策略
④表明中共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
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
A.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B.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C.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11.
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科目
内容
社会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
国语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算术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音乐
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A.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
B.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C.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
D.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12.
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亊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西安事变是曰本间谍所为
B.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
C.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
D.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3.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14.
美国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分三个阶段:南京大屠杀刚刚发生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报道了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美国人民强烈的反日情绪。冷战开始后,南京大屠杀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几十年。这表明
A.美国政府希望民众珍惜和平局面
B.冷战开始后美国敌视苏联
C.美国采取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D.政治导向影响了與论宣传
15.
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这些史实折射出
A.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
C.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
D.商业空前繁荣影响了士大夫的认知
16.
“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了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A.形成于西周时期
B.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17.
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盐商妇》有如下描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材料中白居易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B.盐铁尚书执行政策不力
C.州县的盐利比中央政府少D.州县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8.
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时间
总署大臣人数
军机大臣人数
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人数
1861—1868年
7
5
3
1869—1875年
10
5
4
1876—1881年
12
5
5
1882—1884年
12
6
4
 
A.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C.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D.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19.
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的雇工经营与土地出租的收益比较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地区
土地出租收益/雇工经营收益
江苏南部
1.34
浙江杭州
2.79
广东汕头
1.56
湖北广济
2.05
山东莱州
0.83
 
A.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
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
20.
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园区主任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议论“蛇口宣扬拜金主义”、“袁庚要人钱还要人命”。1984年该口号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赞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准则。这种变化反映了
A.领导人的决策决定了社会意识
B.“左”倾思想仍占据社会主流
C.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关键
D.认识的提高具有长期性、过程性
21.
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22.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C.此时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D.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23.
(题文)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讲,强调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存在就等于战争,资本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战争不可避免,苏联人民要应对战争准备。这次讲话在欧美国家引发强烈震荡。斯大林的讲话
A.是对英美冷战政策的反击
B.不利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缓和
C.为组建华约集团制造舆论
D.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