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近代以来,由欧美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一体化进程加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世纪初“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同时发生革命”的事例。用一句话概括这一“革命”在世界市场形成中的作用。
(3)材料三诗人描写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取得的哪项科技成果,简析此类科技创新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意义。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争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自巴勒克拉夫的《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摘自德尼兹·加亚尔等著的《欧洲史》
材料三 1866年,一位见证了人类以电报为基础的“连接时代”降临的诗人,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跨过浩瀚渊深的海洋,两个强国握紧了宽大的手掌。人类还会出现更好的时光,世界正朝着新的希望。高山再也不能像往昔一样,把彼此分隔在两旁;人类的心已经连在一起,再也不用隔海眺望。……”自此,世界性的通信网络将人类居住的地球、所有的人口和生态系统连为一体。电缆使得帝国的建立和掌控变得更加容易。……1914年一战爆发时,德国发现自己的小型海底电缆网络被切断,于是不得不通过缆线传送信息,而英国的电码译员却荻悉了这些信息。这就是德国试图在占领墨西哥后进而向美国发动进攻的计划被英国察觉的原因,同时也正是美国决心加入一战的主要原因,而美国的这一决策决定了一战的结局。——据(美)麦克尼尔主编的《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等改编
(1)阅读材料一指出“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迈入大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史的角度分析其行为所产生的历史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世纪初“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同时发生革命”的事例。用一句话概括这一“革命”在世界市场形成中的作用。
(3)材料三诗人描写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取得的哪项科技成果,简析此类科技创新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意义。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争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2.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
在一九三七年世界上引人关注的国家是中国,他们与日本在陆、海、空并战,而日本是自机器时代以来总是征服他国的唯一的非白种人民族。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要知道,在一九三七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十三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1)归纳指出材料一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观点,扼要说明“在一九三七年世界上引人关注的国家是中国”的理由。写出材料中“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十三个星期之久”的对应事件,简述“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的含义。
(2)材料二说“西方终于接纳中国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站立在平等的舞台上”。列举1942至1945年间至少3个典型的事例论证材料二中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一个结果是193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爆发,当时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殖民帝国。
在一九三七年世界上引人关注的国家是中国,他们与日本在陆、海、空并战,而日本是自机器时代以来总是征服他国的唯一的非白种人民族。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要知道,在一九三七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十三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改编自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及《时代》周刊(1938.1.3)
材料二 在这一斗争的编年史上,将记录下这样的一笔:只有六年来的抗日战争才使西方终于接纳中国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站立在平等的舞台上。——摘自《时代》周刊(1943.7.12)
材料三斯大林 |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时避免两线作战。 |
罗斯福 | 假如中国被打垮,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地方作战,他们即可打下澳洲、印度。 |
丘吉尔 |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
(1)归纳指出材料一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观点,扼要说明“在一九三七年世界上引人关注的国家是中国”的理由。写出材料中“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十三个星期之久”的对应事件,简述“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的含义。
(2)材料二说“西方终于接纳中国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站立在平等的舞台上”。列举1942至1945年间至少3个典型的事例论证材料二中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意义。
2.单选题- (共21题)
3.
西塞罗曾说:“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唯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西塞罗在此主要强调了“自然法”是
A.一种具体完善的法律条文 |
B.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
C.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
D.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
4.
学术界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其中“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妥协表现在
A.总统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 |
B.从建立邦联体制到确立联邦体制 |
C.保留黑奴制度,按3/5折算黑人 |
D.参、众两院名额及任期时间规定 |
5.
汉斯·科恩在《历史评价》中说:“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据此推知,作者所说的“失败的基础”指的是
A.德意志统一以后确定为联邦制国家 |
B.帝国宪法确立了立国基本原则 |
C.政府实施行政控制的中央统制经济 |
D.德国带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
6.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至此,主导中西贸易的“广州体系”形成。标志这一体系终结的相关条约的内容是
A | 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
B | 设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
C | 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
D | ……立为通商口岸,以便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
A.A |
B.B |
C.C |
D.D |
8.
《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在评价晚清某历史人物时说:“他在20世纪初领导了一连串英雄式起义,并终于整合出有效的联盟,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共和国。”这个“共和国”政府
A.是一个由纯革命派组成的政府 |
B.废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C.颁布了众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 |
D.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 |
9.
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表明
A.资本主义福利制度逐步完善 |
B.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
C.国际工人运动得到蓬勃发展 |
D.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 |
10.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新领导中止了几年来一直推动的进攻性政策。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之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以宣示新中国新的对外政策。下列有关这一“新的对外政策”显示的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
B.中国国内即将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 |
C.苏联新领导渴望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 |
D.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局面正式形成 |
11.
***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同一年,战后两极对峙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之中。下列发生在两极格局形成过程中的若干事件,属于“同一年”的是
①成立经互会
②建立北约组织
③始建柏林墙
④东、西德分裂
①成立经互会
②建立北约组织
③始建柏林墙
④东、西德分裂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2.
有学者评论说:“东欧各国人民在抛弃信誉扫地的政治和经济机构时,并不一定就放弃了他们原先给予希望的、但被那些机构的头头们所背弃的理想。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那些新解放的社会要仿效的十全十美的样板。”作者所评论的史实是
A.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
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的建立 |
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的情形 |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
13.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事实的态度与方法。下列文献史料,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①“令黔首(民)自实田”
②“上(重)农除末,黔首是富”
③“男乐其畴(田亩),女修其业(纺织)”
④“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①“令黔首(民)自实田”
②“上(重)农除末,黔首是富”
③“男乐其畴(田亩),女修其业(纺织)”
④“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14.
马克垚教授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朝出现了“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的情况。一些手工业者也在居民的坊内居住营业,坊门不按时启闭,市场则不按时经营,而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
B.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
C.坊市制度有所打破 |
D.政府监管不再推行 |
15.
明万历年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情况:“景德镇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史料表明明清时期的景德镇
①城镇化不断地扩展
②制瓷行业不断繁荣
③已经出现雇工劳动
④各类手工作坊汇聚
①城镇化不断地扩展
②制瓷行业不断繁荣
③已经出现雇工劳动
④各类手工作坊汇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6.
平遥古城的兴盛得益于明清时期晋商的崛起。平遥商人在荣归故里、耀祖光宗的传统观念支配下,纷纷投入巨资置买房产,民居建筑创作进入了巅峰。明清时期此类现象可能会造成的后果有
①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②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③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④延缓资本主义萌芽进程
①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②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③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④延缓资本主义萌芽进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7.
四羊方尊是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造型雄浑瑰丽,是稀有的艺术珍品。司(后)母戊方鼎通耳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造型庄严雄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鼎。这两件器物
A.是在中国出现的最早青铜器皿 |
B.分别属于商、周两朝的青铜器 |
C.说明青铜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具 |
D.反映商代上层社会的审美意识 |
18.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第一阶段的种种创造发明,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而非科学家做出,科学对工业尚无多少直接影响;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科学家进入工业研究的实验室,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科学的影响。这一观点表明,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
①从轻工业转到重工业为主
②科学与技术逐渐密切结合
③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
④使世界走向整体的趋势加强
①从轻工业转到重工业为主
②科学与技术逐渐密切结合
③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速度加快
④使世界走向整体的趋势加强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19.
(晚清)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载:“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记载不能直接说明
A.中国市场逐渐融入世界市场中 |
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 |
C.自然经济解体速度进一步加快 |
D.外商在茶叶上有较大定价权 |
20.
有学者指出,通过反复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逐步建立起包括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制度、集体或私营的城镇和乡村企业、外国独资、中外合资和股份制企业在内的混合经济制度。为较全面论证该观点,你应该选择的论据是
A.全国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 |
B.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
C.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
D.初步形成了一个统一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
21.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商务(二)》中说:“凡通商口岸,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听其便。全于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以官场体统。”这表明郑观应
A.呼吁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
B.批评洋务企业官督商办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
C.要求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资本的控制与干涉 |
D.主张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22.
杰利˙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写道,战壕的不可移动性以及要把战争重新带入移动状态的愿望推动了武器的改进。最不寻常的新武器是一种液体,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变成黄颜色。这也是一种强大的武器,战争双方的重伤士兵总数达到120万人。该描述的情形所涉战役是图中的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