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伸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西周的封君封臣制经过春秋战国几个世纪的磨合、演变,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极其严密、坚固,其内在的传承性也极其顽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中国的皇权专制政体如此无懈可击、无缝可钻、坚如铁桶?国家原则和家庭伦理同构的高度垄断的国家学说和意识形态、具有共同信仰和基本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庞大的官僚统治队伍、对经济生活无孔不入的行政控制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三大支柱。中国古代皇权从来没有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被分割过,无论君权是君主一人独享还是实际上被别人分享甚至被完全架空,但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权力的最终归属在法律和名义上都定于一尊,专属君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但是这些宗教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和中国的皇权对抗,相反,它们很快被融入主流意识形态当中。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王权实际上处于和贵族、教会、自治的城市等各种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权力并存的局面,它们既配合,又斗争,即使在以“神授王权”为标志的君主专制最典型、君主权力最集中的时期,君主从贵族、教会、城市收回的行政权、司法权也是不彻底的。英国是西欧封建君主制度发展较早较完备的国家,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兵征服英国后,随后王权强化,但英国封建君主始终受到封建大贵族的制约,最典型的是对国王征税权的限制。“王权强化的同时,封建贵族接二连三地伸张他们的权利。……国王要求贵族提供特别(即额外的)捐助,必须征得贵族的同意。”相对于王权来说,宗教组织或教会往往又拥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利益,王权为寻求自身的巩固和垄断,往往还要屈从于宗教组织和教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均摘编自凤凰文化《中西君主专制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封建君主制不同于古代中国之处,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时间 | 事项 |
1840年前 | 英国不法商人企图摆脱中国法律约束,在华获取治外法权,但未能如愿。 |
1843年 |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国人在五口地区与中国人发生纠纷时,英国人由英国领事馆根据英国法律处理,中国人由中国官员按中国法律处理。 |
1843年后 | 各国纷纷通过与清政府签订“最惠国”条款获得在华领事裁判权。 |
1904年 | 英国在上海设立了高等法院。此高等法院用来管理上海区域的民刑初审,其他各口岸的民刑案件仍归各地领事裁判,但如遇到重大案件,则须上海高等法院办理。 |
1919年 | 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撤销领事裁判权的要求求各国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但是没有得到与会各国的同意。 |
1921—1925年 | 中国与德国、奥地利先后订立新约,以条约的形式结束了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
1928年 | 日本拥有的领事裁判权期满,但是日本明确表示反对废除旧约。 |
1942—1943年 | 美、英基于共同作战需要,表示愿意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中国分别与美、英交涉,订立取消两国领事裁判权的条约。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 (共18题)
3.
参与政治要花费时间,有些雅典人能从事政治,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一部分人的谋生压力不如多数人那么大,雅典的民主制度,如果没有奴隶和外来剥削就不能起作用。这表明
A.古希腊民主制度的本质是少数人民主 |
B.直接民主被间接民主取代有其必然性 |
C.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根源于对外侵略 |
D.政治制度的运作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 |
4.
有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工作者都可以运用罗马法学说对本国的基本民事关系作出解释,并且也可以从本国的基本现实出发对罗马法学说作出自己的诠释。根据学者的观点可知
A.罗马法是世界各国法律的源头 |
B.罗马法中的私法具有深远影响 |
C.罗马法从诞生以来一直沿用至今 |
D.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
5.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著名的“不得立法”条款——“联邦议会不得立法建立宗教,不得立法禁止宗教活动自由;不得立法剥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不得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向政府情愿、表达不满、要求申冤的权利。”该条款的意义在于
A.体现宪法权威对国会立法权的制约 |
B.防范立法机关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 |
C.杜绝了联邦法院对公民自由的侵害 |
D.强调宗教信仰自由至上的基本原则 |
6.
直到18世纪初,英国国王的权力还是相当大的,乔治一世有权更换大臣、赐给称号和年金,乔治三世也保有个人选择大臣权。这说明
A.当时的英国制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
B.英国代议制确立具有渐进妥协的特点 |
C.英国代议制的建立加速封建势力瓦解 |
D.国王是当时英国政治制度的权力中心 |
7.
德意志帝国宰相,由德皇本人提名,无须接受议会信任表决。但帝国宪法又规定,只有在获得参议院认可的情况下,宰相才能自如地行使职权。原因是
A.宰相形式上要对议会负责 |
B.德国参议院对宰相享有监察权 |
C.协调行政与立法间的矛盾 |
D.德意志帝国议会享有立法大权 |
8.
1930年李立三等人提出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和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计划。根据这项计划,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先后命令红军攻打南昌、长沙、武汉等城市,希望能够“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该计划
A.不符合当时中国革命实际情况 |
B.推动革命形势进一步高涨 |
C.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
D.表明右倾错误依然主导党中央 |
9.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中共代表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应邀与会,广西、四川、云南、山西等地的地方势力首领也亲自参加。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
B.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
C.日本侵华推动民族意识高涨 |
D.国民政府掌握民主革命主导权 |
10.
甲午战争时期,中国还是天朝,面对的是西方列强主导的世界格局,而日本由于成功地进行了明治维新和国家建设,已经成为世界格局中的一员,所以战争的结局是具有某种必然性的。据此可知
A.变革制度成为社会发展必然 |
B.抵御外来侵略必须推翻清朝统治 |
C.中央集权制度阻碍国家发展 |
D.甲午战败促使中国萌发自强意识 |
11.
1850年以后,工人工资提高了,工会也成立了;到1870年,在几个主要的欧洲国家里,工人经常能够获得较好的工资和劳动条件,由于获得选举权,逐步形成工人阶级政党,工人阶级开始通过政党而进行活动。上述现象
A.证实了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必然性 |
B.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得到不断发展 |
C.奠定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 |
D.标志着资本主义代议制开始确立 |
12.
1918年,美国国务卿兰辛说:“他们以恐怖的手段获得政权,对自由、财产的破坏远远大于法国革命……我们不要去理睬这些危险的理想主义者,而且不与他们发生直接往来!”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谋求夺取世界霸权 |
B.美国否定法国大革命及其思想 |
C.俄国二月革命引起美国恐慌 |
D.美俄意识形态存在严重对立 |
13.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中倡议:“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倡议的目的是
A.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
B.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
C.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
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14.
香港回归后,原有法律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这表明
A.中央与香港实行分权制衡 |
B.香港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
C.回归后香港法律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
D.香港基本法与国家宪法的地位一致 |
15.
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说,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放弃自己的见解,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互相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这次大会
A.就印度支那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 |
B.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
D.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召开 |
16.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一改此前20多年来对美国的“低姿态”,更加注重本国的利益,而不是美国的感受。促使日本对美姿态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的逐渐改善 |
B.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
C.日本综合国力的增强 |
D.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17.
1943年,罗斯福授意戴维斯发表了《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提出了通过美、英、苏三大国合作,树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领导地位的构想。但1945年杜鲁门继任总统后,逐渐改变了大国合作政策,把苏联看作美国称霸的最大障碍。这主要是由于
A.美苏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 |
B.杜鲁门更加强调意识形态 |
C.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
D.世界列强实力对比的变化 |
18.
下表为19世纪鸦片贸易和白银净流入、净流出(单位:百万银元)统计表。
上表反映了当时
时间 | 鸦片输入年均值 | 白银流向年均值(“+”为净流入,“–”为净流出) |
1814—1856年 | 10.40 | –8.19 |
1868—1886年 | 42.42 | +26.52 |
上表反映了当时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洋务运动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
C.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是鸦片贸易 |
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
19.
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列可以佐证此结论的是
A.汽车、电车并行于各大城市 |
B.启蒙运动首先出现于法国 |
C.现代画派在欧洲名人辈出 |
D.大革命开启法国共和之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