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18世纪末的美利坚合众国和20世纪初的中华民国,分别是当时美洲和欧洲的两个共和制大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二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18-19世纪美国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并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把“新大陆作为‘自由和自治’的试验场”的。
(2)阅读材料二,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材料一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二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18-19世纪美国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并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把“新大陆作为‘自由和自治’的试验场”的。
(2)阅读材料二,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江府志》载:“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志》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志》载: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志》载:“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淂镇“烟火万家”。
(2)《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的作者是谁?请您根据材料二提嫉其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材料一 《松江府志》载:“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志》载:“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志》载: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湖州府志》载:“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淂镇“烟火万家”。
——根据有关明清时期地方史志资料编写
材料二 他指出,“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古之人君,本资讳言财也,……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财源蹇而必损与民。”他还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高利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摘编白《日知录》《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根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情况。(2)《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的作者是谁?请您根据材料二提嫉其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3.
阅读材料,回等问题。
材料一
英国议会于1721年颁布《印花布法案》,禁止包括来自印度、中国等地的棉布进口,但并不禁止棉花进口,19世纪30年代之后,英国政府逐步废除各领域的商品进口禁令,并逐渐降低关税甚至实现零关税。1853年,英国纺织业供应世界棉布需求量的45%,它所消费的棉花则大部分来自美国南部,其余则来自埃及、印度、巴西等地。
——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整理
材料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呈现整体化趋势,孤立的、分散的、局部性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展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根据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整理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相关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手段。推动了这一整体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英国议会于1721年颁布《印花布法案》,禁止包括来自印度、中国等地的棉布进口,但并不禁止棉花进口,19世纪30年代之后,英国政府逐步废除各领域的商品进口禁令,并逐渐降低关税甚至实现零关税。1853年,英国纺织业供应世界棉布需求量的45%,它所消费的棉花则大部分来自美国南部,其余则来自埃及、印度、巴西等地。
——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整理
材料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呈现整体化趋势,孤立的、分散的、局部性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展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根据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整理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相关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手段。推动了这一整体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
近代西方文明首先兴起于意大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的特殊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贵族阶层的历史。……至少是在皇帝和教皇为唯一的但是软弱的君主的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大多数城市很早就发展成为虽非合法但在实际上独立的城邦……在大多数中心城市中,特别是在佛罗伦萨占有统治地位的商人阶级,到了13世纪,一方面从事远距离的贸易,一方面生产呢绒一一这是欧洲最早的主要出口工业。

佛罗伦萨大教堂建筑群
——摘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教堂建筑作为宗教建筑的一部分,同样是通过建筑形象来表现它的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与宗教仪式……(圣彼得大教堂)的不可替代,不仅因为在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里陈列着无数的艺术珍品,更因为在它长达一个世纪的建造历史上,文艺复兴时期几乎所有重要的建筑师和艺术家都参加过教堂的设计和装饰。
——据《名建筑赏析:圣彼得大教堂》等资料编写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大多数城市很早就发展成为虽非合法但在实际上独立的城邦”的原因。为什么说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造,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2)阅读材料二,请您从教皇的角度,分析文艺复兴在罗马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圣彼得大教堂的文化遗产价值。
材料一意大利的特殊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贵族阶层的历史。……至少是在皇帝和教皇为唯一的但是软弱的君主的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大多数城市很早就发展成为虽非合法但在实际上独立的城邦……在大多数中心城市中,特别是在佛罗伦萨占有统治地位的商人阶级,到了13世纪,一方面从事远距离的贸易,一方面生产呢绒一一这是欧洲最早的主要出口工业。

佛罗伦萨大教堂建筑群
——摘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教堂建筑作为宗教建筑的一部分,同样是通过建筑形象来表现它的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与宗教仪式……(圣彼得大教堂)的不可替代,不仅因为在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里陈列着无数的艺术珍品,更因为在它长达一个世纪的建造历史上,文艺复兴时期几乎所有重要的建筑师和艺术家都参加过教堂的设计和装饰。
——据《名建筑赏析:圣彼得大教堂》等资料编写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大多数城市很早就发展成为虽非合法但在实际上独立的城邦”的原因。为什么说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造,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诞生?
(2)阅读材料二,请您从教皇的角度,分析文艺复兴在罗马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圣彼得大教堂的文化遗产价值。
2.单选题- (共19题)
5.
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城:“在德国军队驻扎的区域里,商店更名为“德昌”“德兴”“德隆”的,比比皆是。”这一时期
A.洋务运动正值高潮 |
B.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
C.清廷沦为列强工具 |
D.商人开始实业救国 |
6.
关于抗战时期的某次战役,《解放军报》的报道:“经过长达6个小时的战斗,乔沟伏击战结束,115师也付出了伤亡600余人的代价,200多位战士长眠在晋北这块热土上。”而1973年出版的日本《滨田联队史》则称该战役是“日军名将板垣征四郎参战以来为‘皇军辉煌的战史’屡创纪录而留下的一次惨败记录的一笔。”这场战役
A.表明中共积极开辟敌后根据地 |
B.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消极抗战 |
C.反映出正面战场中国共密切配合 |
D.谱写了淞沪会战中最悲壮的一幕 |
8.
某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首次提出政协应“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上述提法出现的直接历史背景是
A.“一五计划”的推行 |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D.中共“八大”闭幕 |
9.
1946年3月,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在一次谈话中严厉谴责当时某西方领导人,认为这位领导人的行为非常像希特勒,“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这位“领导人”是
A.戴高乐 |
B.杜鲁门 |
C.马歇尔 |
D.丘吉尔 |
10.
(题文)有学者指出,1955~1975年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两极体制’的现象,或者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宰制,逐步让位于新的全球格局。”此处“新的全球格局”当指
A.美苏争霸 |
B.政治多极化 |
C.区域集团化 |
D.经济全球化 |
11.
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据此可知,“华阳国”位于今天的
A.四川 |
B.陕西 |
C.河南 |
D.山东 |
12.
【加试题】观察下图。下列与唐都长安有关的表述,较为恰当的是

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宾的官方机构
②长安城是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③城市布局蕴含“皇权至上”的理念
④唐代长安开始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外宾的官方机构
②长安城是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③城市布局蕴含“皇权至上”的理念
④唐代长安开始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3.
1919年6月份,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上述情况的出现,缘于
A.一战期间中国制造业快速增长 |
B.一战结束后欧美商品卷土重来 |
C.一战使日本对华贸易备受冲击 |
D.政治运动激发国民的民族意识 |
14.
宣传画是党和国家宣传其方针政策的重要路径。下图所示宣传画反映出

①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
②严重泛滥的“左”倾错误
③国人超英赶美的迫切愿望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哄而起

①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
②严重泛滥的“左”倾错误
③国人超英赶美的迫切愿望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哄而起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15.
有一近代学者指出:“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还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该学者是
A.林则徐 |
B.康有为 |
C.严复 |
D.陈独秀 |
16.
1490年,米开朗基罗创作了大理石雕像《哀悼基督》(下图)。作品中的圣母年轻秀丽,温文尔雅;表情充满着无声的哀痛,洋溢着人类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该作品反映出


A.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
B.文艺复兴呼唤高雅的人性 |
C.启蒙运动对爱的崇尚 |
D.宗教改革复苏了人文主义 |
17.
“人民拥立国君是为了捍卫他们的自由,而不是去做他的奴隶”,“一旦人民可以把他撵下台,他就不能抱怨人民使用暴力”,“只靠暴力维持的,只有用暴力来推翻。任何事物都是这样按照自然法则发生的。”上述言论反映了
A.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 |
B.伏尔泰的“开明专制” |
C.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 |
D.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 |
18.
读及书法演变,清代金石学者富方钢指出某种字体“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下列项中,符合该字体特点的是
A.字体略长,笔画圆匀 |
B.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
C.工整清新,飞洒活泼 |
D.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
19.
“他们努力把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从民主共和政体的表层引导入民主政治的内核——独立、自主、平等、自由的社会政治理想”,“经过他们几年的倡导,对广大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他们”中的代表包括
①梁启超
②蔡元培
③孙中山
④鲁迅
①梁启超
②蔡元培
③孙中山
④鲁迅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0.
如何理解和解释历史,史家们都曾或多或少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明代史家章学诚主张“论古必恕……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英国的柯林伍德指出:“过去的一切都活在史学家的心灵之中,正如牛顿是活在爱因斯坦之中”上述思路最适合于分析
A.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心路历程 |
B.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 |
C.“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选择 |
D.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
21.
二战期间的某个外交文件指出:“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概括之声明如下: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该文件是
A.《雅尔塔协定》 |
B.《联合国家宣言》 |
C.《开罗宣言》 |
D.《波茨坦公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