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615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同叶利钦总统今年实现了互访,进一步肯定中俄之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具体体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21世纪大国之间致力于建立怎样的关系?有何意义?
2.
二战后,世界国际关系经历了由美苏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
——孙丰怡《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启示——大国交往中的审慎原则》
材料二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三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在经济领域的深入发展,欧盟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日益举足轻重。
——《欧盟外交: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
材料四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20世纪世界史》
(1)据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多次发生严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危机有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必要性?“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反映出欧洲联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4)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三,四,分析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争论不休的课题,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冷战一方的苏联,一直坚持认为是美国在战后推行的反共反苏政策导致了冷战。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观点是苏联的扩张主义造成了冷战,美国采取的行动是自由人民对共产主义的勇敢和基本的反击……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美苏共振)。

——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评价材料中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14题)

4.
两极对峙是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突出特征。下列各项能够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①古巴导弹危机
②柏林墙的修筑
③欧州共同体成立
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5.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北约在军事上起的作用,与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的作用别无二致。它进一步加深了1945年分为两个阵营的欧洲的裂痕”。对二者“别无二致”的作用理解最准确的是
A.促进了欧洲经济恢复
B.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
C.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D.增强了西欧的军事实力
6.
1960年赫鲁晓夫应邀访法。戴高乐在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和表示同苏联共同建设一个“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的设想。戴高乐还密切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不顾美国的意见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阵营走向瓦解
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
C.法国的实力能与美国抗衡
D.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7.
有美国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就美国而言是指
A.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B.独裁暴政与自由民主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8.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中国因此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又被联合国打上‘侵略者’的印记,从此它被排除于联合国之外达20年之久。它也由于美国第七舰队的插手而无限期地延缓了它解放台湾的目标。”这一事件的发生
A.使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C.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D.使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
9.
某学者认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大倒退,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这两个事件
A.导致欧洲和世界走向分裂
B.直接导致冷战的开始
C.增强了世界战争的威胁
D.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
10.
冷战期间不少历史学家批评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对抗的危险。而冷战结束时,赞扬北约和华约具有避免冲突升级的能力成为学术时尚。这反映了
A. 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战的爆发
B. 学术界力图对冷战作出辩证评价
C. 历史研究不可能得出一致结论
D. 意识形态决定学术研究的水平
11.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的两个“战争”分别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鸦片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所取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3.
1947年9月26日美国国务院《中央情报局的形势调查报告》指出:“当前对美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是西欧经济的可能崩溃以及随之而来的克里姆林宫的走卒取得政权。”出于这种认识,美国采取了( )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成立北约组织D.分裂德国
14.
(题文)丘吉尔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政策。所谓“三环”就是英联邦关系、英美关系、英国与西欧关系,这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关系是英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旨在()
A.恢复英国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B.构建牢固的英美同盟对抗苏联
C.加强合作推进欧洲一体化发展D.维护英国原有的海外殖民体系
15.
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为“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16.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
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17.
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这表明
A.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B.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
C.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发展大势
D.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

3.选择题(共1题)

18.如图所示,是利用一枚铁钉和导线自制的电磁铁.关于该电磁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