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黎和会召开之时,主要战胜国尤其是美、英、法三国的战略考虑是大相径庭的。美国要以美国的理想方式来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在这个新秩序中,美国又要占领导地位;英国则想保持它在世界事务中的传统优势,并建立不受法国独家支配的欧洲大陆均势平衡的局面;法国复仇心切重建它在欧洲的霸权。在这一背景下,巴黎和会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争执不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材料一 巴黎和会召开之时,主要战胜国尤其是美、英、法三国的战略考虑是大相径庭的。美国要以美国的理想方式来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在这个新秩序中,美国又要占领导地位;英国则想保持它在世界事务中的传统优势,并建立不受法国独家支配的欧洲大陆均势平衡的局面;法国复仇心切重建它在欧洲的霸权。在这一背景下,巴黎和会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争执不断。
——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并不满意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的利益,美国依旧是日本在亚洲的主要对手,两国的矛盾有增无减。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美国发放高息债券,引起了日本的反感。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排斥日本移民入境,使日本爆发了反美抗议浪潮,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战争解决问题。英国在华盛顿会议后就认定今后与日本之间必有一战,并开始在新加坡扩建海军基地,修建防御工事,与日本的关系骤然紧张。——摘编自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1618—1945)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巴黎和会上大国间的矛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波兰遭受危难的时候,一位苏联外交家曾对记者说:“要是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我们现在就会受到德、意、日同盟从欧洲和亚洲两面夹攻。英法会据守马奇诺防线并且资助希特勒。美国会成为日本的兵工厂来反对我们。签订了条约后,我们将不需要对整个世界作战了。”丘吉尔说:“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是高度的现实主义。斯大林的首要考虑……是他自己国家的安全。”斯大林曾说,他在1939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如果同西方结不成靠得住的联盟,那为什么不联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来敲门了吗?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 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 10 年。
6.秘密附属议定书。其中规定:双方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为分界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材料一 在波兰遭受危难的时候,一位苏联外交家曾对记者说:“要是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我们现在就会受到德、意、日同盟从欧洲和亚洲两面夹攻。英法会据守马奇诺防线并且资助希特勒。美国会成为日本的兵工厂来反对我们。签订了条约后,我们将不需要对整个世界作战了。”丘吉尔说:“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是高度的现实主义。斯大林的首要考虑……是他自己国家的安全。”斯大林曾说,他在1939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如果同西方结不成靠得住的联盟,那为什么不联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来敲门了吗?
——摘编自解力夫《纵横捭阖斯大林》
材料二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 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 10 年。
6.秘密附属议定书。其中规定:双方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为分界线。
——摘编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3.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
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
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单选题- (共36题)
4.
“缔结各方应个别或集体保证按照以下条款的规定,德国和比利时、德国和法国间的边界维持现状,按照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上述边界不受侵犯,以及上述条约……关于非武装地区的规定得到遵守。”该材料出自
A.《日内瓦议定书》 | B.《拉巴洛条约》 | C.《非战公约》 | D.《洛迦诺公约》 |
5.
《全球通史》说:“14年以前,欧洲己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
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
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 |
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
D.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 |
7.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
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
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 |
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 |
9.
观察下图中的漫画,此漫画尖锐地指出: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中的如桥墩般的五种“力量”―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在战争初期“支撑了”希特勒军事侵略的野心和脚步。希特勒的军事讹诈和进攻第一次没有得逞的是

欧洲桥的架设

欧洲桥的架设
A.进攻波兰 |
B.进攻北欧 |
C.进军法国 |
D.不列颠大空战 |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主要大国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属于《波茨坦公告》内容的是
A.”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
B.“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 |
C.“三国部队将各自占领德国的一个区域。” |
D.“德国……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义殷鉴。” |
11.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国联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
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实施“民族自决”
④推行“委任统治”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
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实施“民族自决”
④推行“委任统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12.
1914年奥匈皇储被刺事件发生后,美国芝加哥一家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也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这一态度促使美国
A.釆取中立政策借机大发战争 |
B.超脱战争之外而严格恪守中立 |
C.倡议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和平 |
D.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法西斯 |
13.
1941 年 6 月 22 日,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说:“在过去 25 年中,再没有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的反对共产主义了。我不会收回我说过的话,但是所有这一切与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相比都黯然失色了”这一“情景”指
A.敦刻尔克大撤退 | B.苏德战争爆发. |
C.珍珠港事件 | D.中途岛海战 |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共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华盛顿会议上,把他的这种愿望化为泡影的是
A.<四国条约》的签订 |
B.《五国条约》的签订 |
C.《九国公约》的签订 |
D.《中日协定》的签订 |
15.
1914年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管里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这些现象
A.反映了军国主义的泛滥 | B.体现了狂热的战争情绪 |
C.说明了双方都稳操胜券 | D.表明战争进程异常顺利 |
16.
熊伟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中写道:站到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确实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人类并没有因为这一惨痛经历而变得清醒和理智,也没有因此而变得宽容和公正,他们仍然沿着老式的路数来思索和处理向题。”作者认为
A.人类在一战后根本没有进行反思 | B.各国并未吸取教训继续我行我素 |
C.一战使各国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 D.—战造成的物质损失还不够惨痛 |
17.
茨威格在《昨天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写道:“而最糟糕的是……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这表明一战
A.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 |
B.导致各国人员财产损失严重 |
C.造成一战后西欧的相对衰落 |
D.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 |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和深刻反思。下列事件中,意在阻止形势恶化,但客观上却加速了二战爆发的是
A.国际联盟的建立 |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
C.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 D.《非战公约》的签订 |
20.
雅尔塔会议上,美苏领导人联手否决了立即讨论欧洲政治安排和东欧问题的议程,开始商量起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参加对日战争的日程。这一议程的调整表明
A.欧洲不再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 | B.亚洲问题成为战后世界格局的核心 |
C.美苏实力最强主导雅尔塔会议 | D.成立联合国成为当时最迫切的事项 |
21.
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与史实符合的是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东北三省 |
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予起诉 |
D.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
22.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有
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②促使政府机构职能发生改变
③促成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④和平主义思潮盛极一时
①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②促使政府机构职能发生改变
③促成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④和平主义思潮盛极一时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23.
“到了11月中旬,隆冬来临,德国坦克乘务员发现,坦克推进装置上……的油已经凝固。……12月初,一场大雪使气温突然下降到华氏零度以下,……希特勒的军队陷入绝望的境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在下列哪一战役中出现?
A.莫斯科战役 |
B.斯大林格勒战役 |
C.库尔斯克战役 |
D.阿拉曼战役 |
25.
一战前,一战期间、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侵略态势大致是
A.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日本独霸-美日争夺 |
B.英美争夺-美日争夺-日本独霸 |
C.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日本独霸-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 |
D.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美日共同侵略-美国独霸 |
26.
“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这个战斗情景出现在
A.日德兰战役 | B.凡尔登战役 | C.索姆河战役 | D.马恩河战役 |
27.
日本政府在参加华盛顿会议前, 明确提出希望这次会议主要讨论限制军备问题,避免涉及“任何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这里的“特殊国家”的“已成事实”是指
A.日本和英国的同盟关系 | B.日本在国联的大国地位 |
C.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益 | D.日本在太平洋所占岛屿 |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军书法庭先后组织了对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其法律基础是
A.《日内瓦议定书》 |
B.《洛迦诺公约》 |
C.《非战公约》 |
D.《联合国宪章》 |
29.
德军总参谋长在马恩河战役后向德皇汇报我们输掉了战争。”这是因为马恩河战役
A.打破了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 | B.英国使用了坦克这一新武器 |
C.是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 D.促使美国于同一年宣布参战 |
31.
1936年,德国采取了破坏以往条约的某一行动,英国政府以这只不过是希特勒要收回“自己的私人宅旁花园而已”为理由,对法西斯德国姑息纵容。据此判断,当时德国的“某一行动”是
A.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 B.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
C.要求割占苏台德区 | D.出兵吞并奥地利 |
35.
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勤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 ……在英国纵容下,法国宣告放弃所承担的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条约义务……张伯伦和达拉第各自回到国内, 受到人们的欢呼。英法这一做法
A.为两国带来了真正的和平 | B.放弃了其肩负的国际责任 |
C.从根本上遏制了德国侵略 | D.符合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 |
37.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
39.
丘吉尔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于 1948——1954 年间出版,他是当时唯一亲笔留下回忆录的大国领导人。这本回忆录
A.因属于一手史料而真实可信 | B.因主观性强而降低史料价值 |
C.因孤证不立而史料价值有限 | D.因亲身经历而符合历史事实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6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