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604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4

1.论述题(共1题)

1.
   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对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预率进行统计,绘制成下图。

解读材料,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兼爱”“非攻”等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公车上书”,从向欧美学习到以俄为师,经过不新选择,最后找到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材料三 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材料四  39年前的春天,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成为中国开启国门走向开放的重要标志;29年前的春天,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象征;2018年的春天,雄安新区正在崛起,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正在上演。
(1)材料一中的思想产生于中国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分析这一时期出现思想活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进中国人吸收了哪些西方先进文化。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在先进文化指导下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的吸收和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解读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

3.单选题(共11题)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提出了全面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反映了领导人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5.
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A.中国贸易的世界比重上升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D.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
6.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首创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不能说明
A.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影响
B.火药最早由中国人发明
C.火药的发明主要促进了西方历史的进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
D.阿拉伯人充当了中西方文明传播的中间人
7.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亡国”和“亡天下”的论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针对的是“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②是早期启蒙精神中的“民权”意识
③成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思想来源    ④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文化存续的关注
A.①③④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
8.
“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变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在()
A.中共建党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9.
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提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他旨在提倡
A.民主
B.科学
C.新道德
D.新文学
10.
***说:“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江泽民也说:“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要求是一致的。”材料中两个“伟大的工程”的共同含义是要求中国共产党
A.永远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B.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
汉字演变的脉络是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篆书
C.金文﹣﹣﹣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
D.甲骨文﹣﹣﹣金文﹣﹣﹣楷书﹣﹣﹣行书﹣﹣﹣篆书
12.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与材料表达思想相符的时代是
A.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3.
新思想的萌发,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
A.主张向西方学习
B.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C.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具有反侵略的爱国传统
14.
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有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由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A.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B.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试图改善与中国的外交关系D.战略重心由亚洲转向欧洲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