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597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选自美国作家亨利·莫利斯的《殖民史》中的殖民地面积表。(单位: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工业产量排位与殖民地面积排位比较表。(见下表)

材料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示意图。(单位:年)(见下图)

材料四  1915年5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双方示意图。(见下图)

(1)材料一的表格从纵向和横向看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联系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之间的内在联系。
(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意大利的立场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10月14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家之特性。”1940年11月1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1942年,戈林的亲信洋克与桂永清谈判,要求中国“突攻印度,与德合作”,企图使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蒋介石6月18日日记云:“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随后,蒋介石即命陈布雷以陈本人的名义复桂永清一电:指示其“谢绝”,“以为此种提案,决不可能,亦难转达其意,覆绝为要”。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召见英、美大使时的二战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及影响。

2.单选题(共35题)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深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4.
下图邮票纪念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次战役,与此相关的是
A.德国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B.德陆军遭受第一次重大失败
C.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D.德国失去欧洲战场的主动权
5.
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6.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英、法、俄与德、意、奥双方的利益不同
B.俄奥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C.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7.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其中正确的表述是
A.西欧交战国的经济受到重创,但依然没有丧失原有地位
B.英国受到削弱,经济上与美国平起平坐
C.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D.由于宗主国的战争需要,加紧侵略和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使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经济雪上加霜
8.
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它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B.中国是国际联盟的参加国
C.英日同盟的宣告失效
D.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9.
读下图,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被称为“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下列表述不能准确反映此结论的是
A.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B.在军备控制问题上,美日矛盾尖锐
C.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英法矛盾尖锐
D.在殖民地问题上,英日矛盾尖锐
10.
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
A.双方不分胜负
B.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
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
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
11.
“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A.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2.
下图所涉及的国家在一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
13.
慕尼黑会议违背了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C.带有强权政治的色彩
D.禁止当事国参加
14.
为了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海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海战,结果
A.德国打败英国舰队并取得制海权
B.英国舰队虽然损失较大但仍掌握着制海权
C.德国舰队以巨大代价取得了制海权
D.英国舰队损失较小并稳固地掌握着制海权
1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战场中,反法西斯力量最先转入反攻的是(  )
A.太平洋战场B.苏德战场
C.北非战场D.中国战场
16.
1941年10月1日,美英苏开会签订议定书,规定从会议结束至1942年6月,美英每月向苏联提供飞机400架、坦克1500辆和其他武器、军用物资;苏联则向美英提供军工原料。该议定书
A.在斯大林格勒会战背景下签署
B.体现了《大西洋宪章》的精神
C.表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开始联合行动
D.为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7.
(加试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北部硝烟弥漫。对发生在下图甲区域的战役解读正确的是

①标志着西线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②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③德军意图通过此战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④英法联军为了牵制德军发动这次战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
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到某一时期的欧洲版图,(见下图),该“时期”最有可能是20世纪
A.20年代
B.30年代末期
C.40年代后期
D.80年代末期
19.
下图是1897年欧洲报纸刊登的漫画,创作该漫画的历史背景有

①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②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③此时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
④人民祈盼和平,感觉和平希望渺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下列评述中正确的是
A.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的产物
B.解决了战胜国之间原有的矛盾
C.根除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
D.缓解了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冲突
21.
下图所示事件发生后,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A.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场
B.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突袭
C.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2.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应是
A.法西斯的罪恶
B.战争带来的灾难
C.绥靖政策的恶果
D.胜利者的世界
23.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向各国发出照会,遭协约国拒绝而得到德国的赞同。德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A.压制国内革命
B.渴望结束战争
C.进行和平欺骗
D.摆脱东线战争
24.
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联盟的宗旨,为此它要求会员国
①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②裁减军备
③对从事战争者必须采取军事手段制止其行为
④结束殖民统治以缓和国际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
下列关于《非战公约》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第一次提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②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③是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
④为国际法中的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6.
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图谋,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以便三国共同主宰世界
B.维护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并主宰欧洲
C.充分利用法美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
D.维护欧洲安全,既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也反对美国介入欧洲事务
27.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政治影响是
A.社会主义苏俄的建立
B.欧洲霸权发生严重动摇
C.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D.战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害
28.
1943年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下列事件发生于该年的有
①中途岛战役取胜
②意大利投降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④德黑兰会议召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力图在削弱和肢解德国的同时,积极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以防止德国的东山再起。下列史实符合题干要求的是
①收复阿尔萨斯—洛林
②同中东欧国家签订同盟条约
③占领鲁尔地区
④《洛迦诺公约》的签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0.
下图是一幅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海报,上面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话:“决不让那些死去的人们白白牺牲。”该海报最早可能出现于
A.《慕尼黑协定》签字后
B.德军向英法发动进攻后
C.苏德战争爆发后
D.日军突袭珍珠港后
31.
20世纪初,殖民体系已经形成但又过时。其中“过时”的根本原因是
A.老牌殖民帝国的衰落
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
D.局部战争的日趋严重
32.
2013年3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审判时说:“对于这一场大战的总结,并不是日本人自己作出,应该说是联合国一方的战胜者作出的断罪行为。”战时日本领导人“是根据联合国一侧战胜国判断被定罪”。这一说法
A.表明日本欲按自己的意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总结
B.质疑东京审判的公正,企图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C.是在美国授意下否认侵略的一贯行为
D.深刻反思东京审判,以换取国际社会对钓鱼岛问题的同情
33.
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根本前提是
A.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
B.纳粹党骗取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C.纳粹党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
D.希特勒赢得了军队的信任和拥护
34.
下列叙述中不能准确体现出因果关系的是
A.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诺曼底登陆——德国东西两线作战
C.雅尔塔会议——德意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D.《波茨坦公告》——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35.
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②国际联盟形成
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④世界各国都卷入世界政治的漩涡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6.
下图反映了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某一军事行动。此军事行动带来的影响是

①使得绥靖政策进一步瓦解
②推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③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④英法美达到了祸水东引的目的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37.
对比下面两幅地图,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版图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失去的领土面积最大
B.奥匈帝国的政治版图的变化较大
C.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一定的肯定
D.为欧洲国家间的新矛盾埋下隐患

3.选择题(共4题)

38.一物体沿固定斜面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经过时间t0滑至斜面底端.已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恒定.若用FvsE分别表示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物体的速度、位移和机械能,则下列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

39.一物体沿固定斜面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经过时间t0滑至斜面底端.已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恒定.若用FvsE分别表示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物体的速度、位移和机械能,则下列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

40.一物体沿固定斜面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经过时间t0滑至斜面底端.已知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恒定.若用FvsE分别表示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物体的速度、位移和机械能,则下列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

41.在一些汉字的美术字中,有的是轴对称图形.下面四个美术字中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5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