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赔款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焦点是赔款总额及其分配。法国为了使德国至少在半个世纪内不能恢复元气,并弥补自己在战争中所受的巨额损失,提出了高达240亿英镑的赔款总额。但据统计,1917年法国全部国民财产总共也不过24亿英镑。劳合·乔治认为,赔款额不应超出战败国的赔偿能力。美国人不想加强自己竞争对手英国和法国,并失去一支在欧洲牵制苏俄的力量,主张适当减轻德国的赔款。由于意见分歧,最后决定,暂不确定赔款总教,交由赔款委员会研究解决。在赔款的分配问题上,战胜国之间也引起了激烈争吵,结果没有达成协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和约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并说明德国以后对战胜国是怎样报复的。
材料一 在赔款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焦点是赔款总额及其分配。法国为了使德国至少在半个世纪内不能恢复元气,并弥补自己在战争中所受的巨额损失,提出了高达240亿英镑的赔款总额。但据统计,1917年法国全部国民财产总共也不过24亿英镑。劳合·乔治认为,赔款额不应超出战败国的赔偿能力。美国人不想加强自己竞争对手英国和法国,并失去一支在欧洲牵制苏俄的力量,主张适当减轻德国的赔款。由于意见分歧,最后决定,暂不确定赔款总教,交由赔款委员会研究解决。在赔款的分配问题上,战胜国之间也引起了激烈争吵,结果没有达成协议。
——摘编自陶诗永等著《火山口上的分赃——脆弱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材料二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道:“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将它的军队裁减到只能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力量,将它的海军降到五等国家的水平。这一切终归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摘自劳合·乔治《和约真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战胜国之间的分歧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和约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并说明德国以后对战胜国是怎样报复的。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要求向外扩张的呼声甚嚣尘上,鼓吹扩张的“理论”应运而生。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马汉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控制的程度决定着繁荣的程度。海权的掌握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马汉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要确保本国商船在世界各地自由贸易,或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摧毁对方海上力量,就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要么依赖军事力量直接控制那些军事要冲;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是宗主国在海外支撑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
(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马汉的海权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要求向外扩张的呼声甚嚣尘上,鼓吹扩张的“理论”应运而生。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马汉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控制的程度决定着繁荣的程度。海权的掌握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马汉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要确保本国商船在世界各地自由贸易,或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摧毁对方海上力量,就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要么依赖军事力量直接控制那些军事要冲;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是宗主国在海外支撑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
——摘编自李仲元《马汉的海权理论述评》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积极开展主场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频频提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也是基于当今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致力于探索打造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承担起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摘编自赵晓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的海权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马汉的海权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意识”上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的理解。
2.单选题- (共14题)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缺乏原材料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
B.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
C.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 |
D.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
4.
《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他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该材料反映了德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实力的劣势 |
B.社会矛盾的尖锐 |
C.军事生产的膨胀 |
D.军事战略的失误 |
5.
出于保密需要或者是为了彰显某种意图,战争中军事行动往往都有一个代号。下列两次世界大战中有关行动描述正确的是
A.施里芬计划:初期在西线集中德军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 |
B.黄色方案:主攻方向放在德法边境的阿登山区,以达到奇袭效果 |
C.海狮计划:最终被迫不定期推迟,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
D.霸王行动:执行德黑兰会议决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栖登陆 |
6.
国际联盟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下列有关国联表述错误的是
A.工业革命后,各国交往紧密,为国联建立奠定了基础 |
B.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而建立 |
C.中国拒绝了《凡尔赛和约》,不是国联的创始会员国 |
D.苏联、德国等国先后加入国联,扩大了国联的影响力 |
7.
《全球通史》指出:…一战后的和解还具有民族自决原则基础上重新划分边界的特点……以后,通过各和平条约得以落实。下列条约中涉及捷克斯洛伐克领土边界规定的有
①《凡尔赛和约》
②《圣日耳曼条约》
③《纳伊条约》
④《特里亚农条约》
①《凡尔赛和约》
②《圣日耳曼条约》
③《纳伊条约》
④《特里亚农条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8.
1920年,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137艘军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则公布了规模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以上事件作为史料可以证明
A.《五国条约》收效甚微,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
B.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有其必要性 |
C.日本势力的扩张已经威胁到美英在亚太的利益 |
D.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摇摇欲坠 |
9.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意、日五国的意图、行动、措施及斗争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A.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
B.都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
C.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
D.都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
10.
对于《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条约都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重大调整 |
B.两个条约的签订与美国的周旋密切相关 |
C.两个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D.两个条约的签订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和安全 |
12.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下列有关一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战的爆发,说明个人恐怖主义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 |
B.索姆河战役中,法军开始使用坦克,双方伤亡惨重 |
C.日德兰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德国舰队损失大于英国舰队 |
D.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大规模反击,同盟国战败宣告一战结束 |
13.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美、苏一跃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
B.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受到挑战 |
C.社会主义制度越出一国范围 |
D.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走向瓦解 |
14.
关于美国是否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就得知了这一计划,一直是战后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美军有先进监听机关“魔术”,而且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布置了大量的监听站和情报机构,对日军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不可能毫无察觉。而我国史学界则普遍认为,日本重心在中国战场,不可能将进攻的矛头首先对准强大的美国,更不可能直接袭击远在数千公里之外且有重兵防守的珍珠港。这说明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但历史真相却不易还原 |
B.由于研究者立场的差异,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C.两种观点均存疑待解,须找到最有力证据求证 |
D.历史学术问题应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
15.
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均未引发世界大战,直到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此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纯属偶然 |
B.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 |
C.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奥匈宣战的借口 |
D.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