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2.材料分析题- (共3题)
2.
材料1977~1985年,科技事业基本是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的过程,并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党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例、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政策,如: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关的教育政策。
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郑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掀起了高潮。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一度追成了依赖国外技术和大量进口零配件的被动局面。但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作用。
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郑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掀起了高潮。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一度追成了依赖国外技术和大量进口零配件的被动局面。但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作用。
3.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黄旭华,1926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94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中的专业——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的事业默默贡献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开始从事舰船研制工作,负责苏联舰艇转让制造和仿制的技术工作。195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很快批准。***发奋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65年,中央批复同意该工程上马,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从此正式开始研制,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平……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是: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2)根据材料概括黄旭华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精神。
黄旭华,1926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94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中的专业——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的事业默默贡献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开始从事舰船研制工作,负责苏联舰艇转让制造和仿制的技术工作。195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很快批准。***发奋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65年,中央批复同意该工程上马,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从此正式开始研制,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平……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是: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摘编自《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保密“人间蒸发”3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黄旭华也要挺起胸研制核潜艇。(2)根据材料概括黄旭华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精神。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3.简答题- (共1题)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7月21日,丘吉尔在回信中说:“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这对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丘吉尔以上述理由拒绝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夏,苏、英、美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之后,希特勒在苏德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但英、美两国却不遵守公报中的若干协议,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义务。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斯大林说:“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1943年,二战形势出现转折,德黑兰会议上能够通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是与苏联武装力量在二战中出现转折分不开的。1944年6月6日,英、美武装部队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材料: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7月21日,丘吉尔在回信中说:“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这对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丘吉尔以上述理由拒绝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夏,苏、英、美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之后,希特勒在苏德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但英、美两国却不遵守公报中的若干协议,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义务。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斯大林说:“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1943年,二战形势出现转折,德黑兰会议上能够通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是与苏联武装力量在二战中出现转折分不开的。1944年6月6日,英、美武装部队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摘编自王丽娜《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1941年英、苏两国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态度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4.单选题- (共9题)
6.
古雅典民主政治在实施中,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多有权势家族渗透,甚至父子或兄弟一起供职,而将军委员会的一些成员甚至沦为独裁者,这显然损害了直接民主和公民的利益。这表明古雅典民主政治
A.保留了大量旧俗 |
B.缺乏法制规范 |
C.演变为贵族政治 |
D.具有先天缺陷 |
7.
1760年以前,英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大约占下院人数的八分之一,但到了18世纪末,他们的人数翻了一倍,约占下院人数的四分之一。中间阶层的部分成员可以购买爵位,渐渐接近贵族边缘。这一变化有助于
A.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
B.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 |
C.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 |
D.扩大贵族的政治影响 |
8.
(题文)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古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作为历史史料,它们


A.生动地展示了明清时期高超的彩瓷工艺 |
B.有助于了解唐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 |
C.有助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状况 |
D.增加了对汉代贵族“厚葬”之风直观感受 |
9.
据记载,清代初期的农户,“即竭终岁之耕,不足供二三月。”而“贫民业在纺织者,竭一日之力,赡八口而无虞”。据此可知当时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开始出现 |
B.农民纺织业利润丰厚生活富足 |
C.家庭手工业成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 |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10.
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
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主要原因 |
D.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11.
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明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
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
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
12.
中华人民共和同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
B.文学艺术亊业发展受政策因素影响 |
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
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
13.
秦律规定:“偷盗者少于五人,赃款在1—200钱之间的只给予流放处罚;但如‘五人盗’,赃款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且黥面并服四年筑城的劳役”。这一规定表明
A.秦律注重犯罪情节和司法程序 |
B.秦朝税收赋役繁重 |
C.秦律重治“群盗”以维护治安 |
D.秦朝地方割据严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