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它是在“一国两制”土壤里生发出来的一株新苗,充分印证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充分地照顾到了台湾同胞的最大利益。海峡两岸山水相连、骨肉同胞血脉相通,两岸统一后,台湾同胞可以与大陆人民共享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两岸不仅在政治上可以共存,和平共处,而且在经济上合作往来,互惠互补。将台湾社会长治久安与中华大业统一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无一不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因此,以“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是最佳的选择。
(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材料一:

材料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充分地照顾到了台湾同胞的最大利益。海峡两岸山水相连、骨肉同胞血脉相通,两岸统一后,台湾同胞可以与大陆人民共享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两岸不仅在政治上可以共存,和平共处,而且在经济上合作往来,互惠互补。将台湾社会长治久安与中华大业统一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无一不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因此,以“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是最佳的选择。
——摘编自民革中央联络部《台湾前途与“一国两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香港和澳门所对应的位置(分别对应①②③中的哪一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澳门回归的意义。(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96年,李鸿章率团出访美国,9月3日接受《纽约时报》专访。当美国记者提问“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时,李鸿章作出如下回答:
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引者注:1879年5月28日,李鸿章在天津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南北战争英雄、陆军上将格兰特)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
(1)传统中国人一般认为“土地即财”,为何李鸿章能持“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的观点?(请从国内、国际;主观、客观等方面回答)
(2)结合从格兰特给出建议到李鸿章访美期间的中国历史演进,谈谈“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要求的合理性和虚伪性
1896年,李鸿章率团出访美国,9月3日接受《纽约时报》专访。当美国记者提问“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时,李鸿章作出如下回答:
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引者注:1879年5月28日,李鸿章在天津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南北战争英雄、陆军上将格兰特)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
(1)传统中国人一般认为“土地即财”,为何李鸿章能持“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的观点?(请从国内、国际;主观、客观等方面回答)
(2)结合从格兰特给出建议到李鸿章访美期间的中国历史演进,谈谈“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要求的合理性和虚伪性
3.
过去的一百年间,人类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带来的伤痛人们从未忘却,这百年间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最终构建起全人类和谐共处的命运共同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洋政府从战事一开始,就表现出参战的积极性和热情,协约国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一度阻止中国派兵出战。政治精英梁士治、顾维钧等人力主政府出兵参战,强调参战可以使英法等西方列强重视中国的存在,真正促使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1916年夏,随着欧洲战事的升级,特别是交战双方期待毕其功于一役的 A 战役的打响,英法政府开始转变态度,希望中国政府给予帮助。但由于老牌殖民帝国的心态作祟,他们要求中国采取变通之道,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协助协约国,主要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战争期间,英法大约在华招募了15万劳工,俄罗斯也在华北招募了五万人。赴欧洲西线的华工,近10万人被分配到英国,四万人被分配到法国,还有一万人被派给后来参战的美军。

(1)指出A处战役的具体名称和英法联军发动该战役的直接原因;并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以工代兵”参战的原因。
(2)指出雅尔塔会议在图中①②③④中的哪一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北洋政府从战事一开始,就表现出参战的积极性和热情,协约国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一度阻止中国派兵出战。政治精英梁士治、顾维钧等人力主政府出兵参战,强调参战可以使英法等西方列强重视中国的存在,真正促使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1916年夏,随着欧洲战事的升级,特别是交战双方期待毕其功于一役的 A 战役的打响,英法政府开始转变态度,希望中国政府给予帮助。但由于老牌殖民帝国的心态作祟,他们要求中国采取变通之道,派遣大批劳工赴欧洲协助协约国,主要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战争期间,英法大约在华招募了15万劳工,俄罗斯也在华北招募了五万人。赴欧洲西线的华工,近10万人被分配到英国,四万人被分配到法国,还有一万人被派给后来参战的美军。
——徐国琦《大战争与大觉悟:——中国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1943年3月,罗斯福会见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时坚持“在解决世界问题时,需要把中国和其他世界强国联合在一起”。尽管英国当局持否定观点,但还是和美国一道同国民政府签署了新条约,正式废除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美、英、苏三国均表示保证中国作为将建立的新联合国组织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据(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指出A处战役的具体名称和英法联军发动该战役的直接原因;并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以工代兵”参战的原因。
(2)指出雅尔塔会议在图中①②③④中的哪一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
4.
清代布达拉宫的历史是一部清代西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达拉宫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这座无与伦比的宫殿被誉为世界十大杰出土木石建筑之一。……布达拉宫巧妙地利用了红山的地形而平面布局……就地取材料,利用当地的土、石、木等建筑材料,采用西藏传统的碉楼设计。
(2)关于布达拉宫,有以下两种观点可供讨论,请选择阐述:①布达拉宫反映了“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②布达拉宫是“一段段历史的真实印证”。侧重解读①请充分运用材料二的信息予以阐述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加以论述。
材料一 布达拉宫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这座无与伦比的宫殿被誉为世界十大杰出土木石建筑之一。……布达拉宫巧妙地利用了红山的地形而平面布局……就地取材料,利用当地的土、石、木等建筑材料,采用西藏传统的碉楼设计。
——摘自噶特才让《雪域梵宫——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材料二 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之后又经过重建和扩建,……在地震多发的青藏高原,历经风雨,依然稳如磐石。布达拉宫高110米,南北宽300余米,沿山砌平楼13层,以红宫、白宫为中央主体建筑。布达拉宫总体布局基本采用了黄教经学院和宫保建筑的传统布置手法,是西藏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集大成者,是藏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在一千三百余年的漫漫长河中,布达拉宫建筑群走过了初生、成长、衰败、重生的过程,既有过繁荣、也遇过低谷。建筑的一次次更迭与变换的过程,恰恰是一段段历史的真实印证。——摘编自于洋《布达拉宫之营建始末》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达拉宫的建筑特点及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2)关于布达拉宫,有以下两种观点可供讨论,请选择阐述:①布达拉宫反映了“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②布达拉宫是“一段段历史的真实印证”。侧重解读①请充分运用材料二的信息予以阐述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加以论述。
2.单选题- (共21题)
5.
早期罗马法规定,债务人不能按期还债,债权人有权将其拘禁、变卖为奴或处死。公元前3世纪时,罗马帝国修订法律,规定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这一变化
A.旨在维护有产者的利益 |
B.有利减轻各阶层关系的紧张 |
C.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 |
D.确定了保护私有财产原则 |
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宪法修正案在获得国会或者全国性修宪会议的通过后,还需要获得四分之三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人民主权的原则 |
B.大州与小州的制衡 |
C.南方与北方的制衡 |
D.中央与地方的制衡 |
7.
下图为漫画《德国皇帝的木偶戏》,以中国特有的木偶戏角度来反映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漫画自后往前依次为帝国皇帝、首相、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该漫画表明


A.行政权控制立法权,首相对皇帝负责 |
B.皇帝是国家权力中心,是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 |
C.首相、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之间分权与制衡 |
D.皇帝“统而不治”,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
8.
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时,宋教仁一再要求采用责任内阁制,但南京临时政府未予理会,采取了总统制。此后颁布的《临时约法》却又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
A.有助于袁世凯称帝 |
B.利于制约总统专权 |
C.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
D.使宪法背离了分权原则 |
10.
近代某一次战争之后,“日本取代中国成为远东头号强国,它南有台湾,北有朝鲜,取得了日后向东南亚推进的稳固基地,也构成了进军满洲的跳板。”关于该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A.北洋舰队在此战争中全军覆没 |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C.福州因此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
D.刘永福率领台湾义军抗击入侵日军 |
11.
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这场革命运动
①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④打击帝国义侵略势力
①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④打击帝国义侵略势力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12.
下表是1840~1913年间,外国列强在苏州设厂的数量和资本情况,其中1894~1913年间大幅增长是由于
时间(年) | 工厂数(家) | 资本额(千元) |
1840~1870 | 7 | 2802 |
1870~1894 | 16 | 4829 |
1894~1913 | 136 | 103153 |
A.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转变 |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C.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处于劣势 |
D.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势力大增 |
13.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 材料 | 结论 |
A |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 我国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 | 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
C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
D |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 两岸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 |
A.A |
B.B |
C.C |
D.D |
14.
“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段话符合下列哪一文件的精神
A.《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五四宪法
D.八二宪法
A.《临时约法》
B.《共同纲领》
C.五四宪法
D.八二宪法
15.
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突破,签订了一系列外交文件。下列文件内容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②“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③“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
②“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③“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④“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② |
C.②③④① |
D.②④③① |
16.
世界格局是指具有世界影响的力量(国家)或力量中心(国家集团)的布局及其相互作用的战略结构状态,多极化则是当今世界格局的一个主要特征。由此可以推断,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
B.有利于“一超多强”格局的稳定 |
C.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
D.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
17.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这些特区的经济活动“特”在
①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
②拥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③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所有制上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
①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
②拥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
③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所有制上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8.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下列符合“周秦之变”的是
①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②分封制走向郡县制
③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④官僚政治走向贵族政治
①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②分封制走向郡县制
③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④官僚政治走向贵族政治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20.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
22.
下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帝国主义列强签署《凡尔赛和约》 |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
B | 《五国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 | 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 |
C | 《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 使中国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 |
D | 一战使德奥战败,英法等战胜国受到重创,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 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宣告结束 |
A.A |
B.B |
C.C |
D.D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