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天晚上9时,丘吉尔在广播中声明,英国将给予苏联以“任何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只要我们能办得到和对苏联有利”。……时,大英帝国危机四状,英伦三岛朝不保夕,对苏援助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英国便设法促成美国对苏更多的援助。美国1942~1943年对苏40万物资援助计划的成行,就是由于英国坚持的结果………德苏开战后,英国即从海上加强了对德国的封锁,组织北非战役,打击法西斯的北非力量。1941年冬,德军猛攻莫斯科,锐不可当,莫斯科岌岌可危。在北非的英军为了配合苏军行动,迅即向利比亚德意军发起“十字军行动”,促使莫斯科的部分德军移师地中海,隆美尔非洲军团又深陷利比亚沙漠之中,从而减轻了苏军压力,使莫斯科绝处逄生、化险为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英国对苏援助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
材料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当天晚上9时,丘吉尔在广播中声明,英国将给予苏联以“任何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只要我们能办得到和对苏联有利”。……时,大英帝国危机四状,英伦三岛朝不保夕,对苏援助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英国便设法促成美国对苏更多的援助。美国1942~1943年对苏40万物资援助计划的成行,就是由于英国坚持的结果………德苏开战后,英国即从海上加强了对德国的封锁,组织北非战役,打击法西斯的北非力量。1941年冬,德军猛攻莫斯科,锐不可当,莫斯科岌岌可危。在北非的英军为了配合苏军行动,迅即向利比亚德意军发起“十字军行动”,促使莫斯科的部分德军移师地中海,隆美尔非洲军团又深陷利比亚沙漠之中,从而减轻了苏军压力,使莫斯科绝处逄生、化险为夷。
——摘编自曾维君《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苏关系》
(1)根据材料,概括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对苏联的援助的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英国对苏援助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捕端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苏关系与世界秩序”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闻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闸释须史论结合)
材料

捕端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苏关系与世界秩序”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闻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闸释须史论结合)
2.单选题- (共18题)
3.
在古代雅典,法庭辩论阶段有些诉论人大肆谊染,如若自己被判有罪,他的家庭朋友甚至城邦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而得到陪审员的同情而被判无罪。由此可知,古代雅典
A.法官较注重诉论人的证词 |
B.审判的标准比较公正 |
C.司法审判存在非理性因素 |
D.民主渗入了司法过程 |
4.
(题文)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欧洲中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法便在一切国家里(法国是在16世纪)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的”。这论述意在说明
A.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 |
B.欧洲法律体系的完善 |
C.罗马法具有丰富的内容 |
D.罗马法对欧洲的影响 |
5.
1783年英国国王任命24岁的小皮特为首相,下院多数议员对国王“把国家委托给个小学生来管理"非常不满。面小皮特则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并重新进行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
B.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
C.国王拥有控制议会的权力 |
D.责任内阁制完全形成 |
6.
近邻同盟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德尔斐为中心组建的古希腊城邦的一个宗教性同盟,同盟议事会权力有限。不久,底比斯操纵近邻同盟对弗基斯罚款。弗基斯人无力承担,进而发动战争。战争拖垮了底比斯,马其顿应底比斯之邀,打败弗基斯人,乘机控制了近邻同盟。在美国制宪会议上,汉密尔顿叙述了此历史事实。据此可知,汉密尔顿主张
A.实行三权分立,杜绝专制 |
B.实行两党制,加强权力监督 |
C.加强国家立法机构的权力 |
D.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
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为最高之机关,而国务院为责任之主体。总统所发之法律、命令及一切公文,皆须国务员副署。总统员有任免文武官吏之权,而主张此项权利,必待国务院之副署。始能发生效力。与上述内容相似的法律文件是
A.美国1787年宪法 |
B.《权利法案》 |
C.《独立宣言》 |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8.
中共大规定党的任务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认识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 |
B.借鉴创新苏俄革命道路 |
C.意识到革命任务的艰巨性 |
D.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国情 |
9.
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反省录中写道:“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日记中的内容
A.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有关 |
B.体现了对国共合作的反思 |
C.说明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 |
D.表明蒋介石已正式联共抗日 |
10.
梁启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从今以后,任凭他那种导--歌美咧,独占明,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平做不到。任凭什么...者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提高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 |
B.使中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
C.推动了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
D.其爆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11.
1860年,清廷任命汉族官僚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曾国藩遂举荐大批湘军将领为封疆大吏,并在地方办厘金改田政,以实现军饷自筹。这说明
A.清廷对地方控制日益加强 | B.政治形势推动权力格局变化 |
C.满汉民族间矛盾得以解决 | D.地方割据威胁了清政府统治 |
12.
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筹民招乱”“暴徒窃发”。7、8 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的,曾不樊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林之重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 |
B.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 |
C.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
D.维新派与义和团的目标日益相同 |
13.
恩格斯曾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可以说正好碰上1848年3月18日这个日子,碰上米兰和柏林发生革...在1848年以前的政治条件下,哪能有意大利、德意志俄罗斯等国工人的共同国际行动。”这说明《共产党宣言》
A.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诞生 | B.为工人阶级指明了斗争的方向 |
C.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有力武器 | D.推动着各国工人走向联合之路 |
14.
巴黎公社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在开始准备选举时,就在公告中号召选民“知人善任”,“挑选真心实意的人出身平民,坚定积极有正义感、公认为正派的人”。据此可知,这些公告意在
A.发动群众进行暴力革命 | B.建立巩周的工农联盟 |
C.贯彻“主权在民”理念 | D.让工人群众获得选举权 |
16.
中共八大决议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发生变化,“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法制”。“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批评和监督”。“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充分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据此可知,这一决议
A.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指明方向 | B.全面肯定新中国民主实践所取成就 |
C.确立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领导地位 | D.重视借鉴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经验 |
17.
(题文)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政治和外交上否定中立主义的存在,把一 些民族主义国家视为西方阵营的一部分。新政权的这一做法在当时主要是为了
A.改善周边环境 |
B.维护国家独立 |
C.谈化意识形态 |
D.推动中苏结盟 |
18.
(题文)二战结束后法国等西欧国家与西德占领区的历史学家。历史教师聚在一起召开研讨会,商讨如何修正历史数学中遗留下来的敌对图式。这一做法
A.直接推动西欧走向联合 | B.受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
C.消除了西欧各国的矛盾 | D.利于巩固资本主义阵营 |
19.
1962年底.美国政府向伦敦提供导弹.要求英国支持美国提出的核力量计划,以保证只有美国“一个指头按核扳机”。随后肯尼迪写信要求巴黎也像伦敦那样做,戴高乐在复信中坚持法国发展自主的核力量,这反映出
A.美欧同盟关系瓦解 | B.国际军备竞赛日益激烈 |
C.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 D.法国坚持自主性的外交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