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达标检测:美苏争锋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551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后,在东北亚格局和大国关系发生较大变动的情况下……尽管东北亚地区各大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逐渐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战略互动关系或多方制衡的格局,美国作为影响半岛局势最大的外来因素,“仍继续主导着该地区谈判的进程和方向”。但布什上台前后,半岛南北关系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美韩关系的变化使美国在朝鲜半岛的优势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朝鲜希望通过放弃核计划来换取美国对朝鲜国家和制度安全的承诺,而布什政府的基本策略)一是坚持要求朝鲜“彻底地、可验证地、不可逆转地放弃核计划”,美不“奖励”朝鲜拆除其核计划;二是与其东亚盟国协调,坚持在多边框架内解决;三是提出了“防扩散安全倡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所谓“博尔顿战略”,即以“防扩散安全倡议”为核心内容,加强海上检查,以达到阻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实现阻断朝鲜外汇来源的目的,最终实现从外部促进朝鲜体制崩溃的目标;四是重新部署驻韩美军和加紧构筑东亚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摘编自张业亮《布什政府对朝政策与朝核危机》

(1)根据材料,分析布什上台后“美国在朝鲜半岛的优势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分析朝核问题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你对解决朝核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40年代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西方国家
苏联与东欧
中国
1945年以前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宪章》在旧金山签署,美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45年12月27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同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
1944年苏联代表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但未在协定上签字
1945年2月18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致函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提出:出席旧金山联合国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应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三方面代表
1945年6月25日中共代表董必武与其他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1946~
1948年
1947年5月9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批准了第一批贷款,向法国贷款2.5亿美元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对西欧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援助
1947年7月莫洛托夫计划,提出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以及发展东欧国家对苏联的贸易
1946年,苏军撤离中国东北苏联与中共领导的东北民主政权的贸易总额(辽东地区除外)1947年即达9300万卢布,1948年增长到15100万卢布,1949年更增长到20500万卢布
1949年
1949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离开中国
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这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1949年6月30日***《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一边倒”“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底***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布劳尔《20世纪世界史》

以上为20世纪40年代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已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证。(要求:论题准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单选题(共10题)

3.
1961年年初肯尼迪上台后,提出了“争取进步同盟”“粮食用于和平”“和平队”等政策主张。其中“争取进步同盟”完全是针对拉丁美洲的,“粮食用于和平”“和平队”则是面对整个第三世界的。他提出这些政策主张的真实目的是
A.推动第三世界的民族民主运动
B.扩大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范围
C.把亚非拉地区变成美国的后院
D.增强与苏联抗衡的外部实力
4.
这场全面的东方与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场“战争”
A.双方是北约国家和华约国家
B.双方斗争的实质和方式基本不变
C.双方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D.根本原因都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
5.
1950年6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经济援助法案》,其中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规定:美国援助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办法是鼓励交换技术知识和技能,向这些国家输出资本”。该法案的意图是
A.为美国争夺国际市场和原料
B.帮助不发达国家发展工农业
C.为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而服务
D.加剧了美苏冷战对峙的态势
6.
1949年,美、英、法、联邦德国等17个国家秘密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开出了4张禁运清单,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高科技产品和战略产品。这一举措
A.是北约国家集体“冷战”的反映
B.是对违反关贸总协定的制裁
C.导致两大阵营贸易量急剧下滑
D.造成了苏联核技术应用的落后
7.
二战后西欧不依赖美国而独立的同时,东欧正从苏联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据此判断当时的两极格局中
A.“冷战”重心地区变更频繁
B.“冷战”出现持续缓和态势
C.美苏两国形成军事僵局
D.美苏两国敌对意识淡化
8.
有学者指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支持欧洲经济一体化,使欧洲国家放弃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通货交换自由。由此可知,美国推动西欧一体化的主要动机是
A.按照美国的需要来重塑欧洲
B.遏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C.与西欧维持长久的盟国关系
D.密切与西欧的经济合作
9.
下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一战期间的欧洲
B.二战之前的欧洲
C.北约华约的对峙
D.欧盟建立并扩大
10.
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了攻势的行动。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柏林危机
11.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自由制度的崩溃和独立的丧失,不仅对于他们(指希腊),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场灾难。那些正在竭力维护自由和独立的毗邻民族,很快就会为之气馁,还可能陷于失败。”他的目的是
A.改变美欧结盟的外交政策
B.展示美国急剧膨胀的实力
C.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
D.反对苏联组织军事同盟
12.
1945年1月,盟国赔偿委员会代表宣布:只允许日本维持最低限度经济所必需的设备,其余一律拆除。但到了1951年,美国根本放弃了拆除日本工厂的设备,并且提出不要日本赔款。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背景是
A.大国对峙的加强
B.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C.西欧国家的联合
D.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