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45题)
1.
英国前首相卡梅伦曾在北大演讲时说:“我在英国当首相时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时基本上满脸都是口水。”这反映了英国首相
A.统而不治的政治地位 |
B.与内阁成员共进退 |
C.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 |
D.经济待遇极其低下 |
2.
“国王不能为非”是近代英国著名的宪法原则之一,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英国的这一惯例
A.制约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
B.意在为国王的过失进行开脱 |
C.落实《权利法案》基本精神 |
D.体现国王“统而不治”原则 |
3.
在1787年制宪会议期间,曾有代表说:“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够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为了能够使“政府管理自身”,美国决定实行
A.代议制 |
B.三权分立 |
C.责任内阁制 |
D.两党制 |
4.
某宪法被认为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在这部宪法之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德意志帝国宪法 |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6.
如下图漫画《丢弃领航员》所示,德皇威廉二世在继位之后不久决定革除俾斯麦在帝国政府中的首相职务。由此可见


A.俾斯麦在议会中失去多数人的支持 |
B.威廉二世的决定符合帝国宪法精神 |
C.德意志帝国军国主义色彩十分浓厚 |
D.德意志帝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7.
针对美国的联邦体制,托克维尔曾认为这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此理解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
B.地方各州自治权不断加强 |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
D.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
9.
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A.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 B.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
C.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 D.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
10.
19世纪欧洲人前来敲开中国大门时发现,外国人必须以贡使的姿态到北京朝觐,通过繁琐的觐见礼仪,才能获准和中国通商贸易。这种状况遭到破坏始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1.
马克思出身于富有的犹太律师家庭,恩格斯出身于工厂主家庭,在深入调查了解工人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后,两人立志为改善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而斗争,逐渐转变为彻底的共产主义者。由此可知
A.家庭出身不能完全决定政治立场 |
B.家庭出身对政治立场没有影响 |
C.政治立场的选择具有很大偶然性 |
D.两人选择是基于国家发展需要 |
12.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相继发生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和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三大工人运动的先后兴起表明当时
A.工人阶级拥有完善的组织机构 |
B.资本主义制度失去多数人支持 |
C.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重大缺陷 |
D.工人阶级拥有成熟的指导思想 |
13.
列宁曾高度评价某著作,认为它“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这一著作可能是
A.《人权宣言》 |
B.《法兰西内战》 |
C.《四月提纲》 |
D.《共产党宣言》 |
14.
有史家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当时法国仍是小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国家。”由此可知,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结成稳固的工农联盟 |
B.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
C.缺乏先进革命理论的指导 |
D.缺乏强有力的国际援助 |
15.
在“一战”中,俄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国家债务从1913年的88亿卢布猛增到1917年的500亿卢布,1917年1月,首都彼得格勒只剩下10天的面粉储备。为摆脱困境,1917年初俄国人民决定
A.推翻沙皇统治 |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C.退出“一战” |
D.继续参战转嫁国内危机 |
16.
有专家研究后发现,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曾经提出,不能立即采取暴力方式推翻临时政府,因为这样会同支持临时政府的苏维埃(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发生对立。在此,列宁实际上是想
A.反对暴力革命实行和平过渡 |
B.支持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 |
C.最大限度地减少革命的阻力 |
D.维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18.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概括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是
A. 《共产党宣言》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A. 《共产党宣言》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19.
有专家认为,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战略关系和结构状态”,只有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一系列变化的量化积累,才会导致国际格局发生质变。据此分析,导致20世纪60-7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A.中国的改革开放 |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C.欧洲的联合与复兴 |
D.日本成为经济和政治大国 |
20.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
C.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
21.
下表中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1962年广东省缺粮情况的统计数据
1962年广东省缺粮情况的统计数据
地区 | 缺粮人数 | 缺量数量(万斤) | 断粮户数 | 断粮人数 |
广州 | 301517 | 970 | — | — |
海南 | 301517 | 600 | 5307 | 19195 |
湛江 | 1650000 | 2500 | 39576 | 139146 |
肇庆 | 213869 | 495 | 1482 | 4080 |
佛山 | 163433 | 500 | 497 | 1530 |
韶关 | 52201 | 1000 | 367 | 1373 |
汕头 | 647613 | 1200 | 13679 | 53198 |
A.三大改造 |
B.自然灾害严重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文化大革命” |
22.
口号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下述口号中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的是
A.“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B.“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
C.“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D.“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
23.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市政建设逐渐起步。《淞南梦影录》一书中有以下记载:1882年“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二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则迥不相同,传递之法,不用字母拼装,只须向线端传语。”这一材料描述的是
A.电话 |
B.电影 |
C.电报 |
D.电视 |
27.
据研究,在煤矿的开采和用以炼铁方面,至迟在北宋时期已有较为成熟的使用技术。但是直到清末,煤矿的开采始终得不到发展。对此,合理的分析是
A.技术含量要求高,开采风险大 |
B.木炭资源丰富,价格更低 |
C.社会需求量小,开采动力不足 |
D.政府重本抑末,长期打压 |
28.
18世纪是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期。据估计,到乾隆四十四年(1779),可能已增加到2.75亿,五十九年(1794)为3.13亿。对此现象,下述解读不当的是
A.与高产作物的引进有关 |
B.引发大规模人口迁移浪潮 |
C.与政府的税制改革有关 |
D.源于优越的经济发展模式 |
29.
据估算,在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的130年时间里,从南洋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加上中日贸易而运入的日本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之多。这些白银的大量流入使中国
A.经济白银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B.经济秩序陷入严重混乱 |
C.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D.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30.
1860年,太平天国控制了南京,俄国人在蚕食中亚,英法联军进入北京,而且英法联军因为中国不同意新条约的条款而毁掉、劫掠了圆明园。对此,中国的“因应”措施是发起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 |
C.清末新政 |
D.辛亥革命 |
31.
据统计,19世纪70年代后,洋货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中国全境蔓延,若以1871至1873年的进口值为100%,1891至1893年即增加到了206.6%。由此可知,当时
A.近代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
B.贸易逆差现象更加严重 |
C.区域贸易更加兴盛 |
D.自然经济进一步地解体 |
32.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一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注重
A.反对外来侵略 |
B.发展重工业 |
C.改善民生 |
D.弘扬传统文化 |
34.
有专家认为,农民对市场经济并不存在什么“先天的排拒性”,他们感受和接受市场经济的能力一点也不比人弱。下述选项中,能够直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交子的出现和使用 |
B.货币地租的推行 |
C.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
D.商业会馆的出现 |
35.
在古代中国工匠家庭的技艺传承过程中,往往存在“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对此,下述认识中不合理的是
A.能够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
B.容易导致优秀技艺的失传 |
C.源于政府忽视对产权的重视和保护 |
D.折射出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
36.
有一外国旅行者曾对中国某城市作出如下描述:“任何人看到如此多的居民,都会认为不可能有足够的食物养活他们。但每逢集市,商人们便用车船运来大量食品,买卖之人充满其中。”这一城市可能是
A.唐朝的长安 |
B.宋元的杭州 |
C.秦朝的咸阳 |
D.汉朝的敦煌 |
38.
为使粮食稳产、高产而对土地进行施肥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在唐代以前,肥料种类只有天然肥料(人畜粪肥、作物茎秆残茬、杂草腐烂等)和人工种的绿肥(苕草)两大类。到了宋代,已经出现了新的利用微生物发酵的饼肥、烧制的“火粪”(焦泥灰)沤制杂肥和河肥等新种类。这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
B.男耕女织 |
C.水平领先 |
D.小农经济 |
40.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中间的一条重要的商贸往来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在西北地区这一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上曾经发现大量古代的遗物。下列遗物中,可能出现在汉代的是
A.曲辕犁 |
B.玉米种子 |
C.罗马金币 |
D.青花瓷 |
41.
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处一年的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加严厉,杀牛者要判处两年徒刑,甚至还要刺配充军。以上条文主要反映了当时
A.法律严苛 |
B.奖励耕战 |
C.以农为本 |
D.众生平等 |
43.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
44.
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到2009年,全球的难民和准难民有近4200万人。2009年纪念世界难民日(6月20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由此可知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
B.安全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
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
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头号敌人 |
45.
关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有专家认为,起义当天的斗争非常激烈,“11月7日下午5时,革命士兵和群众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并在深夜1点50分占领了冬宫。”也有专家认为,起义前夕临时政府实际上已经众叛亲离,革命当天并没有发生大的冲突。据此推断
A.两者描述存在矛盾,无法得知真相 |
B.前者描述更具体,可信度更高 |
C.多方材料互证才会更接近历史真相 |
D.后者逻辑更严谨,可信度更高 |
2.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4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