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美国选举权的改革年表。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美国选举权改革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提取的信息准确简明,分析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材料 下面是美国选举权的改革年表。
时间 | 情况或改革措施 |
1787年 | 各州(有选举权的)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指黑人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自由人总数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 |
1870年 | 国会批准1869年提出的第15条修正案,赋予各种种族;肤色公民平等的选举权 |
1920年 | 国会批准第19条修正案,赋予妇女选举权 |
1971年 | 通过第26条修正案,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获得选举权 |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美国选举权改革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提取的信息准确简明,分析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材料一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巨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湖州的南浔、乌镇,以及嘉兴的王江泾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而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摘编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其出现的政策因素。(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3.
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和潜在的内变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1)据材料一,洋务工业是如何将“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材料二认为“政府之无扶植诚意”,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
(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向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时间 | 条例名称 | 主要内容 |
1937年 | 《工厂迁移案》等。 | 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 |
1939年 |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 | 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
1941年 |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化工 材料 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 | 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实行收归国有。 |
——据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编制
请回答:(1)据材料一,洋务工业是如何将“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材料二认为“政府之无扶植诚意”,你是否赞同?请阐述理由。
(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0题)
4.
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一平衡表现为
A.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
B.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
C.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
D.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 |
6.
18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选民数从48.8万增加到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这些新获得选举权的人大多数应该是
A.贵族阶层 |
B.工业资产阶级 |
C.城市工人 |
D.农业工人 |
7.
新版《世界上下五千年》在描述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对其中一次革命活动以“‘进口’的国王”为题加以论述。这一历史事件最可能是
A.英国“光荣革命” |
B.美国独立战争 |
C.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
D.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
10.
考茨基等人指责列宁,他们把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想通过“疯狂万分地猛跳”“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断言“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据此判断,考茨基等人认为十月革命
A.开创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
B.创立了城市中心的革命新道路 |
C.实践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
D.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12.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的主要内容是
A.废除农奴制度 |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D.巩固苏维埃政权 |
13.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要援助“自由”国家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随后,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二者
A.战略意图相同 |
B.帮扶对象不同 |
C.实施手段相同 |
D.根本目的不同 |
14.
某学生制作了一个“欧洲联合三个步骤”的表格,其中有两处没有完成,请你帮他完成
| 时间 | 标志 | 意义 |
第一步 | 20世纪50年代 |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 开启联合之门 |
第二步 | 20世纪60年代 | | 加强经济合作 |
第三步 | 20世纪70年代 | “用一个声音说话” | |
A.欧洲共同体加强政治联合 |
B.欧洲共同体加强思想联合 |
C.“北约”加强政治联合 |
D.“北约”加强军事联合 |
15.
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
16.
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厂普遍建立起来 |
B.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
C.手工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
17.
从1964年开始,我国大批原先位于东部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更有“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等口号,号召人们前往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B.人口急剧膨胀 |
C.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
D.国家调整工业布局 |
18.
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孟子说:“凶年,粪其田而不足”。荀子认为:“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地”。由此可见
A. 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C. 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 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A. 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C. 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 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19.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A. 个体分工
B. 社会制度
C. 生产能力
D. 劳动力短缺
20.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一、二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 |
B.家庭手工业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21.
经济学家厉以宁1959年作诗:“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该诗体现了他对
A.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深入反思 |
B.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的赞赏 |
C.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热切期待 |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刻忧虑 |
22.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1993年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八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
B.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 |
C.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
D.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 |
23.
有学者说:“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引起世人忧虑 |
B.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
C.国家之间对抗日益激烈 |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