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苏格拉底批判说:“(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芴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及美国解决“诸多棘手问题”的措施。
材料一

材料二 苏格拉底批判说:“(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芴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大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年轻的共和国存在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国库空虚,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在跨州货动的征税方面存在争端,马萨诸塞州有农民造反。汉密尔顿说:“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摘编自《美国的建立》
(1)指出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及其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格拉底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及美国解决“诸多棘手问题”的措施。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资本是集体的产物。资本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的力量。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得来的财产,共产党人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而是剥夺者。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全球性的,把一切野蛮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焕发出来的生产力;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斗争的矛头指向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中,《宣言》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根据16—19世纪的相关史实扼要说明。
资本是集体的产物。资本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的力量。资本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得来的财产,共产党人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而是剥夺者。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全球性的,把一切野蛮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现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再也容纳不下它所焕发出来的生产力;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隘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斗争的矛头指向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材料中,《宣言》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根据16—19世纪的相关史实扼要说明。
2.单选题- (共26题)
3.
古代雅典曾经出现“无论贵贱、无论财富的多寡,在政治上,雅典公民一律平等的奴隶制社会中的最高民主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高民主阶段”到来 |
B.在雅典“最高民主阶段”期间,各级官职向全体成年居民开放 |
C.“最高民主阶段”时期,公民参政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
D.在“最高民主阶段”,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
4.
《罗马法史》记载:“《十二铜表法》中包含一些以和异邦人的复杂关系为前提条件的规范,比如涉及‘要式买卖’,意思是说,对异邦人不适用时效取得制度,人们永远可以针对异邦人行使追夺权。”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优先保护罗马人的权利 |
B.不保护异邦人权利 |
C.只处理与异邦人的关系 |
D.调节帝国经济纠纷 |
5.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见证了英国13位首相的更迭,她几乎不会对任何政治事务进行表态,对任何可能引起争议的事情都保持沉默,以表示她的不干涉和“绝对的公平”。据此可以看出,英国君主
A.为了显示公正,拒绝行使手中的权力 |
B.是世袭的君主,是国家最高权力象征 |
C.无权任命首相,也不能干涉国家政治生活 |
D.是没有实权的虚君,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6.
2017年5月3日英国首相特普莎·梅获女王同意正式解散议会。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君主掌握一定的权力 |
B.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
C.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
D.女王有制约首相权力 |
7.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而军事、外交、海关、货币、民法、刑法等权力均归中央政府。”上述内容反映出当时德国的
A.军国主义特色 |
B.专制主义特色 |
C.君主立宪制特色 |
D.联邦制特色 |
8.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
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
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9.
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清朝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认识到,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在中央的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 |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
C.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
D.获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 |
10.
中共中央宣言提出:本党愿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表明
A.国共两党政治主张达成一致 |
B.中共因维护民族利益而放弃民主革命 |
C.三民主义是联结国共的纽带 |
D.中共以民族大业为重团结国民党抗日 |
11.
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 “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
A.政府意图发展西部建立反共战略基地 |
B.政府决心推进第二次国共合作 |
C.国家政策决定停止内战 |
D.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 |
12.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
B.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
C.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
D.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
13.
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卢沟桥抗战
B. 淞沪会战
C. 太原会战
D. 台儿庄战
A. 卢沟桥抗战
B. 淞沪会战
C. 太原会战
D. 台儿庄战
14.
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 邀请***赴重庆谈判
B. 撕毁政协会议协议发动内战
C.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A. 邀请***赴重庆谈判
B. 撕毁政协会议协议发动内战
C.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15.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
A.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
C.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
D.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
16.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
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
17.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国际会议指的是
A.日内瓦会议 |
B.重庆谈判 |
C.第26届联合国会议 |
D.万隆会议 |
18.
尼克松总统抛开日本直接同中国秘密发展关系的“越顶外交”,极大地冲击了日本政府,导致1972年6月17日佐藤首相的下台。同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经过多次会谈,9月29日,中日双方签署并发表了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下列对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谋求为日本取得竞争的有利地位 |
B.日本国内舆论的强烈要求 |
C.中美两国建交的直接推动 |
D.田中角荣适时调整对华政策 |
19.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两句话的临时提案。第一句是:与会国成员愿意为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继续努力;第二句是:恢复谈判的时间和地点另行商定。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
B.万隆会议 |
C.不结盟运动会议 |
D.二十六届联大 |
20.
联合国大厦有有一幅彩色大型壁面,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别人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一边倒”政策 |
B.“另起炉灶”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21.
有学者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真正起决定性、直接作用的是中国政府和国际环境。对“国际环境”理解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的瓦解 |
B.中国推行一国两制政策 |
C.美国调整了对华关系 |
D.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
22.
“在西方主导的旧有世界体系中被边缘化的非洲,却在中国外交领域一直占据着一个核心的位置。许多时候,中非关系都是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个支点,对当代中国外交关系的改善与国际地位的提升,实有不可替代之作用。”下列选项能够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建国后冲破外交孤立 |
B.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
C.70年代打破外交僵局 |
D.26届联大否决“双重代表权案” |
23.
《人民日报》评论一次国际会议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是
A.新中国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 |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C.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24.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预示着二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是
A.三国鼎立 |
B.美苏两极对峙 |
C.多极格局 |
D.单极世界 |
25.
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这是欧洲人的事,主动必须来自欧洲”,“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同意,也应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之一是
A.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
B.促进欧洲经济恢复 |
C.推动西欧国家联合 |
D.利用西欧对抗苏联 |
26.
从1947年开始,苏联先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就当时来看,这些协定主要是为了
A.对抗马歇尔计划 |
B.构建社会主义阵营 |
C.传播苏联的经验 |
D.促进东欧国家发展 |
27.
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但是,“新和谐公社”短短几年就失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新和谐公社”超越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B.美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强大 |
C.“新和谐公社”缺乏群众基础 |
D.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尚未暴露 |
28.
有学者说:“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引起世人忧虑 |
B.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
C.国家之间对抗日益激烈 |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