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近现代中国外交反映了国运的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六款……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1)材料一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分析此条约对中国有何影响?
材料二 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总原则。
材料四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联合声明》(1954年6月28日)
(4)材料四中的“某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什么原则?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多边外交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50年代初步亮相国际舞台,艰难打开局面;70年代出现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了朝核、伊朗核、缅甸、伊拉克、阿富汗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为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各种多边外交平台坚持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努力维护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切身利益;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在50和70年代外交的成就。
(6)依据材料五,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材料一 第六款……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1)材料一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分析此条约对中国有何影响?
材料二 第十款……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2)材料二出自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总原则。
材料四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联合声明》(1954年6月28日)
(4)材料四中的“某些原则”可以概括为什么原则?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多边外交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50年代初步亮相国际舞台,艰难打开局面;70年代出现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了朝核、伊朗核、缅甸、伊拉克、阿富汗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为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在各种多边外交平台坚持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努力维护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切身利益;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机制开展务实合作。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在50和70年代外交的成就。
(6)依据材料五,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外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2.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不懈追求,推动20世纪的中国不断出现新的面貌,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新面貌一:中国第一部民主宪法诞生。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七条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
第八条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
第九条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
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1)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新面貌二: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九·一八”到日本投降期间,日军出国作战共伤、病、战死287.4万人,其中198.4万人是死在中国战场上的(相当于总数之69%)
——摘编自刘大年《抗日战争时代》
抗战期间,中国对日、意、德法西斯三国宣战,并宣布废止与三国的一切条约。同时还促使美英等国放弃治外法权。1942年10月10日,蒋介石宣布,美、英等国已“表示愿自动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列举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会战名称。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回答,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新面貌三:站立起来的中国人开始了全面的民主建设。
中国曾出现过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注:分别指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但都没有最终实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政治制度的建设,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新面貌一:中国第一部民主宪法诞生。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七条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
第八条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
第九条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
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议决一切法律案。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1)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新面貌二: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九·一八”到日本投降期间,日军出国作战共伤、病、战死287.4万人,其中198.4万人是死在中国战场上的(相当于总数之69%)
——摘编自刘大年《抗日战争时代》
抗战期间,中国对日、意、德法西斯三国宣战,并宣布废止与三国的一切条约。同时还促使美英等国放弃治外法权。1942年10月10日,蒋介石宣布,美、英等国已“表示愿自动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列举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会战名称。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回答,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新面貌三:站立起来的中国人开始了全面的民主建设。
中国曾出现过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注:分别指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但都没有最终实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政治制度的建设,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该模式产生于何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该模式产生于何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2.单选题- (共37题)
4.
在雅典,父母不能随意决定子女去还是不去城邦指定的老师家读书,因为儿童与其说属于父母,不如说属于城邦。这主要反映了古代雅典
A.全社会普遍重视儿童的教育 |
B.父母对子女的监护权受到限制 |
C.公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 |
D.民主制度已达到完善的程度 |
5.
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A.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
B.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
C.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 |
6.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选项 | 史实 | 推论 |
A | 秦朝最早设置郡县 |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
B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 | 封建统治在中国彻底结束 |
C | 古希腊地理环境独特利于形成民主制 | 地理环境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 |
D | 《十二铜表法》颁布 | 平民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
A.A |
B.B |
C.C |
D.D |
7.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政治机制。”作者认为美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在于
A.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分权制衡 |
B.联邦政府内部三权间的分权制衡 |
C.设立两院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 |
D.开创了大陆上的新体制 |
8.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宪法规定内阁由总统任命 |
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
C.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 |
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
9.
“宪法规定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宣告了德国‘臣民’的灭亡和‘公民’的诞生……尽管宪法中规定了皇帝的种种权力,但绝不可比拟于中国皇帝的绝对专制和独裁,因为德国的司法是独立的。”材料意在强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奠定了德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的基础 |
B.真实确立了德国政治生活的分权制衡原则 |
C.掩饰了德国皇权至高无上的虚假立宪 |
D.规定司法独立是实现帝国代议民主的灵魂 |
10.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意义在于
A.在世界范围内首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专制王权 |
C.推动英国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
D.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
11.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片段: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赞成对262票反对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对华战争的议案,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
B.英国的国王没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只对英王负责 |
D.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
12.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邦联制度,华盛顿曾戏称当时美国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华盛顿的戏称主要是针对
A.各邦联之间不团结,经常内讧 |
B.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南北两种经济类型 |
C.中央权力极小,对各州缺乏控制 |
D.美国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 |
14.
《辛亥百年》组歌中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
B.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
C.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
D.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
16.
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给日本
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的出路
④五四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给日本
②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的出路
④五四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17.
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这说明当时
①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②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④中国军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
①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②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④中国军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
A.①②③④ |
B.②④ |
C.②④ |
D.①②④ |
18.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对陈旭麓先生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论述了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必然性 |
B.这场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
C.指出武器落后是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
D.这场战争加速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进程 |
19.
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
C.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
D.反封建不彻底 |
21.
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
22.
陈独秀《说国家》: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部相下。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
A.兴起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
C.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 |
D.激化了中日两国的民族矛盾 |
23.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应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
B.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
D.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
24.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25.
斯大林曾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是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该历史事件是
A.美国独立战争 |
B.法国巴黎公社起义 |
C.俄国十月革命 |
D.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
26.
恩格斯说:“我们绝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已深入到运动中去。”恩格斯的意思是
A.想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B.不想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C.深入到工人运动中去探索 |
D.要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 |
27.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
A.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
C.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
D.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
28.
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种态度
A.基于两岸经济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B.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
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A.基于两岸经济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B.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
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9.
据保守统计,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革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并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最后,他说到:“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
B.是文学艺术的一场浩劫 |
C.是生产关系的大跃进 |
D.全国掀起了夺权浪潮 |
30.
某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有
①《共同纲领》封面
②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①《共同纲领》封面
②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④ |
D.②④ |
31.
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同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
B.欧共体的建立 |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
32.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应是
A.从两极世界到诸强争霸 |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C.世界形势的缓和与动荡 |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
37.
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草市”开始出现 |
B.“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
C.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
D.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
38.
有学者说:“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引起世人忧虑 |
B.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
C.国家之间对抗日益激烈 |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
39.
20世纪60年代,在纽约,一群青年人一边砸商店的橱窗一边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里相拥而泣,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古巴哈瓦那等地天空中的每一个黑点每一丝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朝鲜战争 |
B.柏林墙事件 |
C.越南战争 |
D.古巴导弹危机 |
40.
二战后初期,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在致国务院的电报中说:在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我们唯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希望的东西。”乔治·凯南的意思是,美国应该
A.继续与苏联合作 |
B.采取措施遏制苏联 |
C.与苏联分道扬镳 |
D.分化社会主义阵营 |
3.选择题- (共4题)
4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MnO2(KCl) | 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 |
B | BaCl2 溶液(HCl) |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
C | CO2(CO) | 通入过量的氧气,点燃 |
D | Cu(CuO) |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
4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 除杂方法 |
A | MnO2(KCl) | 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蒸发 |
B | BaCl2 溶液(HCl) |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
C | CO2(CO) | 通入过量的氧气,点燃 |
D | Cu(CuO) |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7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