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仿真测试卷历史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548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
仔细观察下面三幅不同时期的欧洲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三幅地图指出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
(2)图一反映的世界格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后来这个格局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有哪些?
(3)从图一到图三体现出的欧洲国际地位有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2.单选题(共18题)

3.
克里斯提尼在执政时期,面临与前僭主势力希帕克斯的斗争,还要与伊萨戈拉斯争夺民主派的领导权,他一方面选择与希帕克斯合作,一方面又制定陶片放逐法来防范希帕克斯。这表明陶片放逐法的制定主要基于
A.激发雅典公民的热情B.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
C.配合公民大会的工作D.实现雅典国家的团结
4.
在法律哲学的深度与高度上,罗马人远不如希腊人,他们不重视法的形而上学的研究。罗马的法学家多是法官、律师,他们更多的解答具体的法律问题。这说明罗马法
A.更加注重法律的实用性
B.与希腊文化并无关联
C.独特的法学家立法原则
D.明显落后于希腊法律
5.
“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俾斯麦回忆录里的这段话,表明他期望
A.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B.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C.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D.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6.
自1789年到2003年,美国总统共用了1484次常规否决,国会推翻的否决为106次,大约有7.5%的总统否决被国会推翻。这表明
A.权力运行遵循美国宪法原则
B.美国难以实现权力制衡
C.美国总统否决权力不断扩大
D.联邦总统维护选民利益
7.
1877年5月,法国议会以多数票赞成政府限制教权派的宣传,共和派的内阁总理西蒙接受这一决议。5月16日,总统麦克马洪以破坏出版法为由迫使总理西蒙辞职,任命君主派首领布罗伊公爵为总理。共和派强烈反对,麦克马洪于5月25日征得参议院同意,解散了众议院。从中可以看出1877年的法国
A.权力中心是总统B.总统对议会负责
C.政治斗争仍激烈D.共和政体没确立
8.
电影《女王》中有一场景:1997年,在英国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前往拜见女王。车队进入白金汉宫时,女王私人秘书罗宾对女王说:“夫人,首相到了。”女王说:“准首相,罗宾,我还未任命他呢。”“女王”可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英国
A.首相应对英王负责
B.首相需由英王任命
C.英王直接领导内阁
D.英王有权创制法律
9.
如图是20世纪初西方报刊上的一幅时局漫画《慈禧太后跑路》,关于这一时局的正确说法是
A.西方列强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外国殖民者的气焰
C.反映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D.其结果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10.
“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材料应出自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改订条约》
D.《辛丑条约》
11.
戴逸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一文中指出:“三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经不起日本的一击,幻想和自我安慰的余地都没有了。这对中国的打击,实在太严重了。”这说明甲午战争
A.促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B.打破“天朝”体制开始进入条约时代
C.宣告满清王朝走向覆灭
D.沉重打击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
12.
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
A.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
C.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
D.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
13.
1938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在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由此可见“宜昌大撤退”的意义在于
A.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C.增强了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力量
D.阻滞了日本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
14.
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已经被世界大多数人所接受
B.继承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C.借鉴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
D.只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
15.
《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一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战争
D.巩固苏维埃政权
16.
1949年9月,在第一届政协参加的45个党派中,共产党的代表名额和民革、民盟一样,都是16人,候补两人。这说明第一届政协
A.体现了共同执政新理念
B.具有较高的民主性
C.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
D.代表来源于各阶层
17.
针对第26届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美国舆论认为,这是美国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这是因为该事件
A.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
B.加剧了中美两国间的对抗
C.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D.促使美国改变了对华政策
18.
“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的成立
D.德国的分裂
19.
有学者说:“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引起世人忧虑
B.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C.国家之间对抗日益激烈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20.
《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直接目的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D.巩固苏维埃政权

3.选择题(共1题)

21.提到和服,人们会想到日本;提到肯德基,人们会想到美国;提到金字塔,人们会想到埃及;提到长城,人们会想到中国。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