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在表面上西方社会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和政策对立十分激烈,但在实际的政策上,某种纯粹的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体现越来越少,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说,在多元社会的环境里,任何一种完备性学说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所以,在现代西方民主政制的多数政治原则下,现实的政治必须要有妥协。否则,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就难以与其多元主义的理念共存。
材料 尽管在表面上西方社会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和政策对立十分激烈,但在实际的政策上,某种纯粹的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体现越来越少,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说,在多元社会的环境里,任何一种完备性学说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所以,在现代西方民主政制的多数政治原则下,现实的政治必须要有妥协。否则,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就难以与其多元主义的理念共存。
——晓林著《当代西方多元主义理论和政治现象评析》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史实,对材料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探讨。(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津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法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津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法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賦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2年9月2日,苏联宣布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公布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核导弹。
1962年10月23日,肯尼迪宣布从24日起拦截和检查前往古巴的舰船,全球美军进入核战备状态。赫鲁晓夫也宣布苏联和华约的武装力量进入最高战备状态。
1962年10月28日,美苏达成协议:苏联拆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并在联合国核査后运回本国,美国允诺拆除其部署在土耳其针对苏联的导弹,并保证不进攻古巴。
1962年11月20日,美国在确定苏联履行协议后,宣布解除对古巴的封锁。
1963年8月30日,美苏首脑之间的“热线”电话投入使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处理本次危机的相同策略,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 1962年9月2日,苏联宣布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总统公布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核导弹。
1962年10月23日,肯尼迪宣布从24日起拦截和检查前往古巴的舰船,全球美军进入核战备状态。赫鲁晓夫也宣布苏联和华约的武装力量进入最高战备状态。
1962年10月28日,美苏达成协议:苏联拆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并在联合国核査后运回本国,美国允诺拆除其部署在土耳其针对苏联的导弹,并保证不进攻古巴。
1962年11月20日,美国在确定苏联履行协议后,宣布解除对古巴的封锁。
1963年8月30日,美苏首脑之间的“热线”电话投入使用。
——摘编自《从古巴导弹危机看危机的处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苏联在古巴的军事部署反应强烈的主要原因,并概括古巴导弹危机所呈现的“冷战”新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处理本次危机的相同策略,并分析其影响。
3.单选题- (共29题)
4.
2017年9月24日,特朗普总统发布第三版移民限制令。但在法令生效前的最后时刻,夏威夷州和马里兰州的联邦地方法官做出裁定,暂时“冻结”新版移民限制令中针对除朝鲜和委内瑞拉之外6国公民入境限制的大部分内容。12月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发布命令,在妥善处理两州诉求的基础上,允许最新版的移民限制令全面生效。由此说明美国:
A.各州拥有一定独立性 |
B.联邦法院是国家权力中心 |
C.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 |
D.总统权力受地方政府限制 |
5.
18世纪末,有个美国政治家认为,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衣所掩盖,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该论断的意图是
A.主张国家权力要分权与制衡 |
B.呼吁美国人民正确行使个人权利 |
C.为强化联邦政府权力做辩护 |
D.论证民主社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
6.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
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 | B.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 D.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
7.
178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以美元作为美国法定货币单位的法案,但当时美元在南北各州的价值不等,法国、西班牙等国货币也在美国流通,导致当时美国金融混乱的主要因素是
A.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
B. 南北各州不同经济形式矛盾尖锐
C. 国家政治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 联邦政府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
A.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统一市场形成
B. 南北各州不同经济形式矛盾尖锐
C. 国家政治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 联邦政府用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
8.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这一变化有利于
A.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 |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
C.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
D.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 |
9.
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这表明
A.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 |
B.内阁集体负责制左右英国政府决策 |
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
D.责任内阁制原则影响英国政治生活 |
10.
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11.
1689年颁布的《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次议会;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
A.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 |
B.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
C.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
D.国王真正成为“虚君” |
12.
1896年7月1日,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了《德国民法典》,其中规定:“私权的享有,始于出生”“所有人在法令限制内对所有物享有自由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联邦议会具有独立的立法权 |
B.注重保护容克贵族阶层的利益 |
C.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残余 |
D.体现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
13.
美国学者海斯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他意在说明英国
A.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较晚 |
B.民主政体的确立缓慢 |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D.民主迸程具有渐进性 |
14.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于1760年上台,他把持英国政权达半个多世纪,以至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被革命民主主义者骂成“掺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两种古代暴政的残余”。这表明英国
A.君主仍保留有很大的专制权力 |
B.责任内阁制不能制约国王专权 |
C.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 |
D.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
15.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陚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 |
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
C.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
D.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 |
16.
有人评价某宪法是“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的宪法”,但同时这又是一部充满着妥协和智慧的宪法,在这一宪法下,国家成为“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由此可知,该宪法是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拿破仑法典》 |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17.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
意见一 | 意见二 | 最终方案 |
反对一人执掌大权,认为一人掌权,总统形同英国国王。 | 总统应该有足够大的权力来钳制国会可能出现的独断和多数暴政。 | 总统实行任期制。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有权任命官员、与外国签约,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 |
A.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 |
B.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 |
C.美国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 |
D.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
18.
从1871年到1890年,俾斯麦一直就是“帝国的监护人”,他有权在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发起辩论,提出法案。即使表决失败,议会亦不能投不信任票迫使他辞职。表决失败亦不能“迫使他辞职”的主要原因是
A.首相掌握德意志帝国最髙的行政权 |
B.德意志帝国是实行邦联体制的政权 |
C.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意见不一致 |
D.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
19.
S.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有控制议会的权力 |
B.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
C.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
D.行政权力高于立法权力 |
20.
直到1879年1月,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公爵们的共和国”才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起来。这反映出
A.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
B.法国民主政治构建任务的完成 |
C.法国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 |
D.保皇派实际上主张建立共和制 |
2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
B.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
22.
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
C.定都天京后内部斗争 |
D.《资政新篇》未能实行 |
23.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等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
B.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
C.国民党利用美英抵制日本 |
D.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
24.
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
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 |
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 |
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 |
25.
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人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
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
26.
当代著名史学家秦晖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无论作为民变还是作为西化,它都显得十分另类。”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仍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 |
B.旨在化解外来的民族危机 |
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D.是近代文明转型初期的产物 |
27.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一论述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
28.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故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这主要在于甲午战争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B.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
C.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
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
29.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特别是在19世纪50—60年代,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两倍,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蒸汽机使用更加普遍,铁路建设尤为突出,总长度接近1.8万公里。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快法国基础学科研究的革新速度 |
B.促进了法国民主制度走向最终确立 |
C.实现了产业革命在法国的充分开展 |
D.增强法国参与殖民扩张活动的实力 |
31.
《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
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 |
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
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