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强化训练(四)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5530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3/17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释:①②:为店铺幌子,各书:“孙羊店”、“正店”;③:灯笼
上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情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宋代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图片细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单选题(共31题)

2.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人普遍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而他们培养自己的智慧,“其目的也是为着要给他的城邦做一点显著的事业”。这主要说明
A.民主政治牺牲了人的个性
B.雅典人公民意识强烈
C.雅典公民的素质有限
D.城邦是民主政治基础
3.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A.反映内阁对总统权力的制衡有限
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职责不明
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4.
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从本质上反映了
A.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以巩固
B.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C.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民主进程
D.法兰西共和之路充满斗争与妥协
5.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C.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
D.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
6.
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故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基于上述认识,孙中山
A.成立兴中会
B.筹建同盟会
C.策划武昌起义
D.组建临时政府
7.
《申报》1894年8月4日报道:“中国之地虽十倍于日本,中国之人虽数十倍于日本,而中国不见甚强,日本不见甚弱,何也?以日本之能专心西法,一切政教号令皆一遵夫泰西之所为,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这种观点
A.为清廷妥协派提供依据
B.揭示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
C.主张学习日本变法维新
D.反映了国人示弱怯战心理
8.
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下午看《概要》。”1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必然选择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9.
“中国政治现代化第一个巨大跃进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进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第一次跃进起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
A.辛亥革命、《共同纲领》、改革开放
B.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
C.辛亥革命、《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依法治国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10.
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冲击了“夷夏”观念,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C.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中国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11.
“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A.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B.时间的不断更替
C.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D.国际关系的变革
12.
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专业性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D.区域间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13.
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A.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B.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C.官营手工业渐衰落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14.
史料记载: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娛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一场理性休闲运动。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A.改变了人们的政治地位
B.引起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C.加重了人们的工作强度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15.
下表反映的是1851年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情况(1851年=100)这表明英国
A.经营方式改变
B.贫富差距缩小
C.产业结构变化
D.消费水平提高
16.
读“1840—1913年中国棉布市场结构变化(单位:百分比)”表。表格数据可以用来佐证
A.鸦片战争前传统棉织业已使用近代机器生产
B.传统棉织业日趋衰败但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C.中国近代棉织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
D.近代棉织业部门中外国资本远超民族资本
17.
下表是一位同学运用多元史观对近代某一思想的评价。据此判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兴起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18.
学术界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其中,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B.中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9.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
A.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
B.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C.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
D.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20.
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A.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B.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21.
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
A.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
B.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
C.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
D.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22.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但丁
D.彼特拉克
23.
“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
A.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C.破除了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D.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
24.
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进,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B.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25.
钱学森认为:“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木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资资料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项中,符合钱学森所述观点的是
A.蒸汽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
B.电动机——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C.电磁波——无线电——第三次科技革命
D.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发电机——电力工业
26.
据统计2015年“双十一”一天网购交易额仅天猫一家就达912亿元,在庆祝会上,马云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这说明互联网
A.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
B.方便了人们交流交往
C.提升了人们消费能力
D.一定程度改变人们生活观念
27.
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
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
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
28.
孙中山说:“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这一做法意在
A.限制私人的垄断资本
B.促进中小民营资本发展
C.调动人民革命积极性
D.维护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29.
孙中山曾在为英国报纸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他理想中的中国:“余……欲用一种制度,使国民对于国事发生直接之兴趣,愿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余更愿国家对于直接管辖之税源,得到其所产利益之全部。”这主要表明
A.孙中山推崇英国式政治制度
B.孙中山主张缩小贫富差距
C.孙中山致力于中国民生建设
D.三民主义思想开始被实践
30.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载人航天工程”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D.“三个面向”方针
31.
1949年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史学界围绕着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展开的大规模讨论和争鸣,这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当时“五朵金花”的讨论
A.有利于唯物史观的普及
B.显现史学研究的碎片化
C.导致了双百方针的中断
D.加速史学理论的本土化
32.
1944年,蒋介石在致罗斯福的电文中说,中国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不仅代表中国,而且代表着过去在国际会议中毫无发言权的亚洲人民。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致力于战后国际社会新秩序的建立
B.积极支持亚洲邻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C.认可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争取英美盟国援助东方战场的抗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