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政治妥协是一种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1)据材料一,回答梭伦改革中的什么措施最能体现恩格斯的论述。分析其历史影响。
(2)材料二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而实现利益相互妥协的?
(3)政治妥协也曾被成功应用于外交领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材料一 恩格斯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材料三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向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梭伦改革中的什么措施最能体现恩格斯的论述。分析其历史影响。
(2)材料二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而实现利益相互妥协的?
(3)政治妥协也曾被成功应用于外交领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2.
阅读下列材料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的教训,警惕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
材料一:纳粹党历次选举结果
希特勒被认为是江湖骗子,他的追随者被认为是精神错乱的偏激分子。……然而在1929年,大萧条到来了。希特勒在历史上本来可能是湮没无闻的,却被伴随着德国的萧条而来的形势造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法西斯的上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试析希特勒成为拿破仑式人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战争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3)二战中世界人民是怎样共同对付人类面临的挑战的?它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的教训,警惕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
材料一:纳粹党历次选举结果
日期 | 百万票 | 席位 |
1928年5月20日 | 0.81 | 2.6% |
1930年9月14日 | 6.41 | 18.3% |
1932年7月31日 | 13.7 | 37.3% |
1933年3月5日 | 17.28 | 43.9% |
希特勒被认为是江湖骗子,他的追随者被认为是精神错乱的偏激分子。……然而在1929年,大萧条到来了。希特勒在历史上本来可能是湮没无闻的,却被伴随着德国的萧条而来的形势造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
——(美)R.R.帕尔默《两次世界大战——西方的没落》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并非必然的战争,从来没有一次战争比这次战争更容易制止的了。”——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三 ***主席在一次与美国布什总统会谈中曾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法西斯的上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试析希特勒成为拿破仑式人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战争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3)二战中世界人民是怎样共同对付人类面临的挑战的?它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2.单选题- (共27题)
3.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的多。”他批评的是
A.人民主权的虚假 |
B.直接民主的泛滥 |
C.轮番而治的弊端 |
D.行政官员的腐败 |
4.
《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材料说明罗马法
A.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B. 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C.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D.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A.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B. 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C.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D.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5.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材料说明
A. 罗马法完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 罗马法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得以在近代推广
C. 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D. 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
A. 罗马法完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 罗马法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得以在近代推广
C. 罗马法对近代西方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D. 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
6.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哪国政治制度的演进符合材料中的描述
A.德国君主立宪制 |
B.美国民主共和制 |
C.英国君主立宪制 |
D.中国民主共和制 |
7.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中写道: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作者所说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指
A. 两党制度
B. 责任内阁制
C. 虚位元首
D. 议会权力至上
A. 两党制度
B. 责任内阁制
C. 虚位元首
D. 议会权力至上
8.
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效果类似,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的积极之处主要表现在
A. 较好地解决了中央权力的制约平衡 B. 较好地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 较好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 D. 较好地实现了权力分配问题
A. 较好地解决了中央权力的制约平衡 B. 较好地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C. 较好地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 D. 较好地实现了权力分配问题
9.
比较英美两国政体,表中序号所代表的内容应是
A. ①总统②选举③任期制④首相⑤总统
B. ①总统②世袭③任期制④首相⑤总统
C. ①首相②世袭③任期制④首相⑤议会
D. ①总统②世袭③终身制④首相⑤议会
项目 | 美国总统共和制 | 英国君主立宪制 |
国家元首 | ① | 英王 |
元首的产生方式 | 选举 | ② |
国家元首任期 | ③ | 终身制 |
政府首脑 | 总统 | ④ |
国家权力中心 | ⑤ | 议会 |
A. ①总统②选举③任期制④首相⑤总统
B. ①总统②世袭③任期制④首相⑤总统
C. ①首相②世袭③任期制④首相⑤议会
D. ①总统②世袭③终身制④首相⑤议会
10.
2016年9月,G20峰会在中国美丽的杭州召开。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是在
A.1842年 |
B.1894年 |
C.1895年 |
D.1901年 |
11.
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这里的“起义”指的是
A.武昌起义 |
B.南昌起义 |
C.广州起义 |
D.秋收起义 |
13.
1995年4月25日,纽约的《世界日报》为《***诗词全集》的出版刊出一则广告:“***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或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词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④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①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④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A.①②③④ |
B.④②①③ |
C.①④②③ |
D.②④③① |
14.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
②领事裁判权
③开设工厂
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
②领事裁判权
③开设工厂
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5.
“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氏、方志敏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这是小明同学看过***诗集选后的摘录,请你判断上述摘录的内容所属的历史时期是
A. 国民革命运动 B. 国共十年对峙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A. 国民革命运动 B. 国共十年对峙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16.
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发展的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这说明卢沟桥事变( )
A. 推动国民党响应共产党 B. 是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C. 标志着正式对日本宣战 D. 中国赢得国际社会同情
A. 推动国民党响应共产党 B. 是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C. 标志着正式对日本宣战 D. 中国赢得国际社会同情
17.
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抗日战争中死难的中国同胞,全国人大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A. 中国自此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 促成民族觉醒,唤起民族团结
C. 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 为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A. 中国自此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B. 促成民族觉醒,唤起民族团结
C. 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 为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18.
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道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19.
列宁说: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想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三个最先进国家是
A.德国、英国、法国 |
B.美国、法国、德国 |
C.英国、法国、苏联 |
D.美国、苏联、英国 |
2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
23.
“为了尽早结束中华民族陷于分裂的不幸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这段文字应出自( )
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 1992年“九二共识”
D. 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A.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B.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 1992年“九二共识”
D. 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25.
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中日邦交正常化 |
B.亚非会议的召开 |
C.《日内瓦协议》的通过 |
D.中国重返联合国 |
26.
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海合作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 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 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 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 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A. 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 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 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 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27.
以反映开国总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7年间工作与生活的感人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海棠依旧》,曾在央视热播。下列与周恩来在这27年中相关的两张历史照片,反映了新中国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③开始崭露头角并走向国际舞台
④推进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③开始崭露头角并走向国际舞台
④推进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8.
丘吉尔曾这样评价二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我们不要把这些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而赢得的。但是,在这些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他指的是
A.不列颠空战 |
B.敦刻尔克撤退 |
C.珍珠港事件 |
D.中途岛海战 |
29.
“这些阴谋家,在西班牙问题上,在中国问题上,在奥地利和捷克问题上,不但并无丝毫制止侵略的意思,而且相反,纵容侵略,挑拨战争,使人为鹬蚌,己为渔人,美其名曰'不干涉',实则是'坐山观虎斗'。世界上多少人被张伯伦及其伙伴的甜蜜演说所蒙蔽,而不知道他们笑里藏刀的可怕。”——《***选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主要批判的是英法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
B.二战的爆发,标志着该政策达到顶峰 |
C.材料中的“西班牙问题”是指西班牙人民反德意法西斯的斗争 |
D.他们“坐山观虎斗”的结果是法西斯的侵略从局部蔓延到全世界 |
3.选择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