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洪武年间先后设立北平行省和北平布政司,对今京津冀一带实行管理。明迁都北京后,京师宫廷、百官及军队所需要的大量粮食及各类物资,主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而天津是重要的转运中心,水陆交通将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连通起来。为守卫京,清朝除在京津冀地区布防八旗兵外,还设立了正定镇、天津镇等七镇绿营兵。清雍正二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辖区包括今天京津冀的大部分地区。明清时期,今津冀一带有许多商人来家贩粮,北京也吸纳津冀之土特产等。《河间府志》老七记载,该地贩盐商人来自沧洲、天津,贩木材商人来自真定(今河北正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和21世纪初“京津冀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
材料一:明洪武年间先后设立北平行省和北平布政司,对今京津冀一带实行管理。明迁都北京后,京师宫廷、百官及军队所需要的大量粮食及各类物资,主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而天津是重要的转运中心,水陆交通将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连通起来。为守卫京,清朝除在京津冀地区布防八旗兵外,还设立了正定镇、天津镇等七镇绿营兵。清雍正二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辖区包括今天京津冀的大部分地区。明清时期,今津冀一带有许多商人来家贩粮,北京也吸纳津冀之土特产等。《河间府志》老七记载,该地贩盐商人来自沧洲、天津,贩木材商人来自真定(今河北正定)。
——摘编自肖立车《明清时期的“京津冀一体化”》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翼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材料三:1981年,华北地区成立了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开展区域经济联合。1986年,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提出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随着长江三角洲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浪潮,2004年,国家发改委决定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转向规划的编制工作,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摘编自魏丽华《建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和21世纪初“京津冀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
2.
国家观念伴随的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并随历史的演进,涵义有所扩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和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不同内涵,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西方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观念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的新内涵
中国 | 西方 |
中国古代“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 |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认为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
梁启超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 | 启蒙运动时期,洛克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卢梭等人则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然融入新时代的国家意识之中 | 全球化没有削弱民族国家的地位,国家主权的属性和功能在全球化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和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不同内涵,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西方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家观念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的新内涵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多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出现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多村改道”和中国的“多村建设”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 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多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出现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刻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材料三 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联共十七大(1934年1月)规定从198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8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116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700多万名。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到1957/58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6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多村改道”和中国的“多村建设”的相同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50年代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并概括其发展的特点。
2.单选题- (共9题)
4.
据统计,英国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再以内阁首相职位为例,1721~1832年间22位首相中,13人是上院贵族,6人是贵族之子,1人为贵族之孙,这些贵族首相大多家世久远,与王室关系密切。材料反映了
A.民主为虚,贵族政治为实 |
B.精英阶层主导民主化 |
C.上议院成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
D.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完善 |
5.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一环扣一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是
| 甲 | 乙 |
A | 广州、上海、厦门等通商口岸开放 |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逐步扩大 |
B | 魏源撰写《海国图志》 | 轮船、汽车、电话、电报等科技传入中国 |
C | 台湾巡抚唐景崧弃台内渡 | 日军占领台湾 |
D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外国资本进一步挤压民族工业 |
A.A |
B.B |
C.C |
D.D |
6.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说:“革命胜利后,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阶段,使国家实现工业化,国营经济不断壮大,待条件成熟后,再采取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材料主要表明
A.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势在必行 |
B.社会主义革命正在进行 |
C.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
D.社会主义改造出现过快现象 |
9.
鸦片战争后,洋货倾销,白银外流。国人先认为这是“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亦可从洋商手中夺回这一“利源”。随后,呼呼仿制洋货,以夺回“利源”的“商战”主张提出。以上变化说明
A.洋货倾销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
B.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 |
C.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 |
D.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起 |
10.
人民银行决定自2018年11月16日起陆续发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币。其中的三枚30克圆形镁质纪念币背景图案分别为:禾苗和稻穗;某城市建筑、港口、拓荒牛雕塑及飘带等组合;某城市标志性建筑及桥、江等组合设计。对于设计者意图的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


A.1984年深圳成为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城市 |
B.浦东新区是新世纪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
C.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是农村改革的启始 |
D.共建“一带一路”正进入深入发展新阶段 |
11.
林则徐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依据不包括
A.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
B.组织编译《各国律例》为抗英斗争服务 |
C.编译的《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及历史变迁概况 |
D.领导虎门销烟,打击英国侵略者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