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区大港区太平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5495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伯里克利…将权力转移到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手中。公民大会是处理雅典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一年召开40次例会,如果需要的话,还召开临时会议,不仅解决一般政策问题,而且还为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作出详细决定。伯里克利还规定大部分公职实行薪给制,使贫民有可能担任公职。另外,他还建立许多由陪审团作最后决定的民众法庭,陪审法官由抽签产生,所有公民都可担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第1条包括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第2条包括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第3条包括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力。第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
材料三:《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僧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征税,不得招幕军队及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
材料四:中国于1998年11月4日正式颁布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这十年间,中国29个省区市相继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31个省区市出台了村委会选举办法,7个省份专门制定了村务公开条例…十年来,各地普遍开展了三轮以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240多万名村委会干部基本做到了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定期报告工作、村干部离任审计等活动普遍开展。

——《中国约85%的农村已建立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伯里克利为完善雅典民主制度采取的措施,并指出实行这些措施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
(3)有人根据唐代的中央官制断言中国古代已出现了民主制度,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4)材料四反映的管理形式有何相同点?
(5)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术界大多倾向于将“五四运动”做狭义与广义两种区分,并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了“新文化运动”,或者将两者替换使用,或者使用“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词来代称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然而,笔者认为虽然“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针对时代难局而产生的救亡运动,但是两者并不能被认为是同一回事。

——刘新庆,尚贺兵《时代的救赎:两种不同的时代救亡方式——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辨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事件的性质角度看,你如何理解“两者并不能被认为是同一回事”?
材料二:文艺复兴完全是个“洋名词”,胡适在1917年正式把这一名号安在“五四”头上。(编者注:这里的“五四”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间从1915到1923年。)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新派人士很快就予以接受。大家在撰文时,也有意使用“文艺复兴”一词。***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自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人类应如何生活’,就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一些学者倡之,大多数民众和之,就成功或将要成功许多方面的改革。”1949年以后,海外学界还在沿用“中国文艺复兴”的说法,但在中国大陆,它却较少被使用。……胡适为在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五四运动之间“求同存异”而回避的两者的诸多差异,也在以后凸现出来,造成一些逻辑难题。

——摘编自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五四运动的定性及其历史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新派人士很快就予以接受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五四运动(广义)在对待古代文化上的主要差异。
材料三:***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说:“在五四运动里面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以纪念“五四”为契机,***深刻地思考了自“五四”以来20年的革命发展道路,特别是总结了两次国内战争的经验,写下了《新民主主义论》……就是在这篇著作中,***充分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并把它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联系起来观察……“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彭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5)简要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干部上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理解。综上,你认为影响对历史事件解读的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共39题)

3.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标志是
A.梭伦当选执政官
B.马拉松之战的胜利
C.四百人会议的成立
D.克利斯提尼改革
4.
古希腊的雅典首席将军伯里克利指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当时,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五百人会议
B.公民大会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5.
古代罗马统治者制定和实施罗马法的根本目的是
A.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B.缓解社会矛盾,巩固帝国的统治
C.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上层人士
D.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范本
6.
下列有关罗马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B.罗马法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
7.
12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首先讲授的不是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表明罗马法
A. 保持着超越时间的生命力
B. 有利于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
C.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 为文艺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8.
恩格斯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恩格斯此言意在强调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有利于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
D.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9.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其主要目的在于
A.保障平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B.维护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C.打破“君权神授”的神话
D.限制国王的权利
10.
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A.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内阁权力膨胀摧毁了宪政制度
11.
“某国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形式中产生,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这可以说是某国最令人吃惊的创造,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材料中的某国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12.
独立后的美国用联邦制代替邦联制的目的是
A.扩大各州州长的权力
B.调和大州与小州的矛盾
C.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D.割断与英国联系
13.
辛亥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是指
A.推翻了清政府
B.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国
C.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
D.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14.
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C.中国落后于英国
D.工业革命后英国加紧殖民扩张
15.
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座灾难深重的城市,下列侵华战争中列强曾占领过天津的有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④
16.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
B.《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辛丑条约》--洋务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
17.
北京奥运圣火在江西瑞金→井冈山→南昌传递,这里曾是中国“革命圣火”燎原之地。下列史实与这三个城市无关的是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B.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召开了生死攸关转折点的重要会议
18.
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设想的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四洲志》
D.《海国图志》
19.
史学界称“近代中国看天津”。在天津,类似如图的欧式洋房很多,大大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建筑风格。这种状况的出现应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0.
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作战,主要目的是
A.援救被围英军
B.配合英美军队
C.确保滇缅公路畅通
D.解放缅甸、泰国
21.
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后来有研究者认为,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使得清廷威信扫地,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
A.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B.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22.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23.
如图所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遗迹,该园林在1860年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洗劫与焚毁。与此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4.
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25.
如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B.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已经开始
C.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26.
《共产党宣言》被称为能够解决世界麻烦的重要武器,主要依据是它
A.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法
B.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C.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D.指导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27.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28.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29.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C.反对“台独”分子
D.认同“一国两制”
30.
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有
①依法治国
②政治协商
③社会主义
④人民民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31.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香港回归祖国
②澳门回归祖国
③“九二共识”的达成
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①②
D.②③④①
32.
2001年,以中国为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它主要维护的区域是
A.中亚地区
B.东亚地区
C.亚太地区
D.中东地区
33.
如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C.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D.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34.
法新社曾这样评论某事件,说它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也是“改变尼克松的一周”。同时,埃及开罗《金字塔报》也评论说:“西方帝国封锁新中国的神话破灭了,这是亚非人民的伟大胜利!”这些评论针对的事件最可有能是
A.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B.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日正式建交
D.中美正式建交
3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的外交政策
B.为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唯一准则
36.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西欧走向联合的关键是
A.法德化解宿仇、实现和解
B.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C.区域单一货币欧元启动
D.美苏两极格局瓦解
37.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重商贱农
38.
汉朝以后,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男耕女织
D.小农经济
39.
下列工具用于播种的是
A.
B.
C.
D.
40.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卷十二》中,对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投资第一位的相关数据统计(见下表)。这些数据反映出
时间
1840—1895年
1895—1911年
1911—1927年
1927—1937年
1937—1945年
1945—1949年
国家
英国
英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美国
数量(万元)
8026
33955
69627
11969
262096
47918
比重(%)
82.5
28.1
44.2
37.3
75.5
68.1
 
A.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不断下降
B.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不断增长
C.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占据第一
D.甲午战争后英国丧失绝对优势
41.
美国对日政策的主要设计者乔治凯南说:“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的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经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大部分中国的胜利,必然增强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乔治凯南表达的主旨是
A.发展日美友好同盟关系
B.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
C.谋求亚太地区和平稳定
D.将日本作为战略重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