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们常常是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材料二 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的原因。
材料一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们常常是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材料二 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
——以上材料均选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依据材料一,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的原因。
3.
下表反映的是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对美国几种刊物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以此可以用来说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刊物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 | 提到的次数 | 百分比变化(%) | ||
1988年 | 1993年 | |||
《纽约时报》 | 自由世界 | 71 | 44 | -38 |
西方 | 46 | 144 | +213 | |
《华盛顿邮报》 | 自由世界 | 112 | 67 | -40 |
西方 | 36 | 87 | +142 | |
《国会记录》 | 自由世界 | 356 | 114 | -68 |
西方 | 7 | 10 | +43 |
A.欧美逐渐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
B.官方意识形态与主流民意相互背离 |
C.世界冲突中意识形态对立淡化 |
D.苏东剧变对这一变化起决定性作用 |
3.单选题- (共9题)
4.
美国学者沃尔特指出:“冷战时期,北约在未放一枪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核心目标……北约的存在的时间超过所有其他的国际组织。”这里“核心目标”指的是
A.东德和西德统一完成 |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C.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 |
D.《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
5.
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
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B.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 |
C.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
D.使欧洲长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
6.
有学者指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支持欧洲经济一体化,使欧洲国家放弃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通货交换自由。由此可知,美国推动西欧一体化的主要动机是
A.按照美国的需要来重塑欧洲 |
B.遏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
C.与西欧维持长久的盟国关系 |
D.密切与西欧的经济合作 |
7.
2017年2月21日,联合国就有关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投票表决,以128票赞成、9票反对、35票弃权的结果通过决议。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表示,“某个国家”(美国)在联大紧急特别会议召开前威胁所有国家,要求投票反对这个决议草案,“这种做法令人无法接受”。材料反映了
A.美国对世界控制力开始减弱 |
B.冷战思维的进一步延续 |
C.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 |
D.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进一步加强 |
8.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对外援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援助资金由只能用于私人企业扩展到政府控制的企业;援助重心由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转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这一调整
A.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 |
B.加速了美国经济的衰退 |
C.扩大马歇尔计划的范围 |
D.导致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
9.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俄各自调整对非政策,大国对非洲的控制能力减弱,但非洲地区冲突实际上增多了。这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B.地区冲突成为世界主流 |
C.冷战不利于世界和平 |
D.应辩证分析冷战的影响 |
10.
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开始了攻势的行动。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A.杜鲁门主义 |
B.马歇尔计划 |
C.北约组织 |
D.柏林危机 |
11.
1971年,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印度与苏联签署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和平与安全。该条约
A. 凝聚了不结盟运动力量
B. 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C. 影响了美苏“冷战”态势
D. 促成了中美关系改善
A. 凝聚了不结盟运动力量
B. 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C. 影响了美苏“冷战”态势
D. 促成了中美关系改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