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来中英关两国所订立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撤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惟缔约各国对于上述及有关系之事项,在彼此领土内享受之待遇,应与其他国享受之待遇毫无区别。
——《整理中英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1928年7月25日)
材料二
(甲)放弃关于中国通商口岸制度的一切现行条约权利。
(乙)放弃关于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特别法院一切现行条约权利。……
(丁)放弃关于其军舰驶入中华民国领水的一切现行条约权利。……
(己)现有在中华民国领土内设置的英国一切法院,予以停闭。
(庚)放弃其船舶在中华民国领水内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
——《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1943年1月11日)
(注:同日签订的《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除个别条款外大体内容与中英条约一致。)
材料三
1946年的中美商约在文字上从头到尾并没有不平等之处,双方所赋予对方的权益基本上是相等的。……《大公报》社论质问道,以英国那样老资格的工商业国家,在今天都不敢与美国完全贸易自由,中国又怎么能这样做呢?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收回的权益在历史上最初是由哪次战争后的哪一条约中丧失的?根据材料指出该权益在当时无法真正收回的理由。
(2)材料二所示条约是在怎样的重大国际背景下签署的?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条约是否意味英国已经结束了在华殖民权益?举例说明。
(3)写出材料三中的“中美商约”的正式文件名称。该条约对当时的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签订该条约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历来中英关两国所订立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撤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惟缔约各国对于上述及有关系之事项,在彼此领土内享受之待遇,应与其他国享受之待遇毫无区别。
——《整理中英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1928年7月25日)
材料二
(甲)放弃关于中国通商口岸制度的一切现行条约权利。
(乙)放弃关于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特别法院一切现行条约权利。……
(丁)放弃关于其军舰驶入中华民国领水的一切现行条约权利。……
(己)现有在中华民国领土内设置的英国一切法院,予以停闭。
(庚)放弃其船舶在中华民国领水内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
——《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1943年1月11日)
(注:同日签订的《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除个别条款外大体内容与中英条约一致。)
材料三
1946年的中美商约在文字上从头到尾并没有不平等之处,双方所赋予对方的权益基本上是相等的。……《大公报》社论质问道,以英国那样老资格的工商业国家,在今天都不敢与美国完全贸易自由,中国又怎么能这样做呢?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收回的权益在历史上最初是由哪次战争后的哪一条约中丧失的?根据材料指出该权益在当时无法真正收回的理由。
(2)材料二所示条约是在怎样的重大国际背景下签署的?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条约是否意味英国已经结束了在华殖民权益?举例说明。
(3)写出材料三中的“中美商约”的正式文件名称。该条约对当时的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签订该条约的主要原因。
2.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增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请回答:
(1)第一次“大革命”后,秦朝为创立“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进行了怎样的制度设计?
(2)第二次“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请指出这次革命的法制建设成果。
(3)第三次“大革命”后初步形成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请回答:
(1)第一次“大革命”后,秦朝为创立“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进行了怎样的制度设计?
(2)第二次“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请指出这次革命的法制建设成果。
(3)第三次“大革命”后初步形成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1672年,康熙帝批准:“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孥问治罪。”
1759年,清政府批复两广总督的奏请:“夷船到粤销货后,令其依限回国;即有行欠未清,亦应在澳门居住,将货物交行代售,下年顺搭回国。”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推行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该政策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另一个难题,即北方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相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材料二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即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1672年,康熙帝批准:“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孥问治罪。”
1759年,清政府批复两广总督的奏请:“夷船到粤销货后,令其依限回国;即有行欠未清,亦应在澳门居住,将货物交行代售,下年顺搭回国。”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推行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该政策的主要内容。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自从在国联问题上失误之后,孤立主义一度重新甚嚣尘上。在华盛顿体系中,它“参与其中而不负责任”,继而带头提出所谓“非战原则”,甚至在中国东三省发生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也只发了个“不承认”的声明,以致法西斯国家得以得寸进尺,终于酿成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几年,以往美国之行的政策基本未变,在1935—1937年间接连通过几个“中立法案”,声称要避免“重犯”上次欧战时的错误,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出售军火等。
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在1939年开始修改中立法,取消过时的“军事禁运”,转而实行“现购自运”。当时德国支付和运输能力均较英法为弱,因此这种“现购自运”政策于英法有利。……大约到了1940年,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德国先后入侵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这年9月27日,日军侵入印度支那,接着又公布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把矛头指向美国,才使美国在心理上有所觉醒,认识到摆脱孤立主义之必要,包括罗斯福总统本人在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于1940年9月与英国签订《驱逐舰—海军基地协议》,即由美国向英国提供驱逐舰,英国向美国提供大西洋海军基地;1940年3月签署“租借法案”,决定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并拨款70亿美元,以作建立和运输租借物资之用。这样,美国就由中立国变为非交战国,实际上站到了交战的一方。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长期保持中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放弃中立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
美国自从在国联问题上失误之后,孤立主义一度重新甚嚣尘上。在华盛顿体系中,它“参与其中而不负责任”,继而带头提出所谓“非战原则”,甚至在中国东三省发生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也只发了个“不承认”的声明,以致法西斯国家得以得寸进尺,终于酿成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几年,以往美国之行的政策基本未变,在1935—1937年间接连通过几个“中立法案”,声称要避免“重犯”上次欧战时的错误,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出售军火等。
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在1939年开始修改中立法,取消过时的“军事禁运”,转而实行“现购自运”。当时德国支付和运输能力均较英法为弱,因此这种“现购自运”政策于英法有利。……大约到了1940年,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德国先后入侵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这年9月27日,日军侵入印度支那,接着又公布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把矛头指向美国,才使美国在心理上有所觉醒,认识到摆脱孤立主义之必要,包括罗斯福总统本人在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于1940年9月与英国签订《驱逐舰—海军基地协议》,即由美国向英国提供驱逐舰,英国向美国提供大西洋海军基地;1940年3月签署“租借法案”,决定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并拨款70亿美元,以作建立和运输租借物资之用。这样,美国就由中立国变为非交战国,实际上站到了交战的一方。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长期保持中立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放弃中立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单选题- (共12题)
6.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第十一条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
B.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
D.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
7.
英国议会于1707年通过《任职法案》:“凡从王室新近获得官职,或领取薪俸者,均不得当选议员并进入议会下院……凡已选下院议员并在任职期间接受国王官职者,其议员资格将被宣布无效。”材料说明
A.国王一直通过赏官赐爵控制议会 |
B.完全割裂了国王与议会下院之间的联系 |
C.剥夺了国王作为政府首脑的权利 |
D.限制了王权在下院的影响 |
8.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 |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
C.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 |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 |
9.
***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蒋介石日记中写道:“倭寇民族特性急而短,而其军事学术非德式即法式,皆以短兵白刃速战速决为性能。……我应以坚韧、忍耐、延缓、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这说明
A.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
B.国共两党领袖对抗日所见略同 |
C.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抗战 |
D.国共两党的抗日政策完全一致 |
10.
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
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
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缓和远东“冷战”态势 |
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
11.
“美国二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材料所反映的美国战后所行欧洲经济恢复计划,主要目的在于
A.扭转贸易逆差带来的不利 |
B.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 |
C.增强西欧出口能力 |
D.为美国商品开辟欧洲市场 |
12.
《汉书》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这反映了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 ④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 ④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3.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的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实的倡导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 | B.诱导了民族工业产生 |
C.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 | D.导致民族工业的衰落 |
14.
19世纪60年代,广东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香港,再运回广东。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洋货质地好更受欢迎 |
B.为洋务企业筹措资金 |
C.国货较洋货税负更重 |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
15.
以下对相关数据解读准确的有
中国近代面粉生产量
——上海粗食局等《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
①手工生产始终占据主体地位 ②民国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升
③农家自用粉比重占一半以上 ④北洋政府时期机器化生产明显增加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中国近代面粉生产量
| 1913年 | 1921年 | 1936年 | ||||
万包 | % | 万包 | % | 万包 | % | ||
商品面粉 | 213634.2 | 45.6 | 24716.3 | 45.2 | 30998.1 | 46.3 | |
| 机器生产 | 4792.2 | 10.2 | 10671.5 | 19.5 | 13797.5 | 20. 6 |
土磨坊 | 16572.0 | 35.4 | 14047.8 | 25.7 | 17200.6 | 25.7 | |
农家自产自用 | 25442.3 | 54.4 | 30034.9 | 54.8 | 35952.4 | 53.7 |
——上海粗食局等《中国近代面粉工业史》
①手工生产始终占据主体地位 ②民国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升
③农家自用粉比重占一半以上 ④北洋政府时期机器化生产明显增加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