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制度创新是古今中外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秦朝政治制度中创新的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英美两国各采用了何种政体? 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在权力或地位上有何异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材料一 “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材料二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概括秦朝政治制度中创新的表现。
(2))据材料二分析,英美两国各采用了何种政体? 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在权力或地位上有何异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材料三 明清农村……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材料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政策因素。材料三 明清农村……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农村的新变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意义。2.单选题- (共19题)
3.
比利时罗马法专家里维埃说:“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不仅是那一个国家的法。”中国有学者认为:“说罗马法是世界性的普通法,说罗马法征服了世界,当然并不十分确切”。关于罗马法对后世影响的确切说法应该是
A.渗透到罗马共和国的各个角落 |
B.覆盖到被罗马帝国征服的国家 |
C.波及到了罗马帝国周边的邻国 |
D.影响近代欧美国家并波及世界 |
4.
“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马关条约》 |
5.
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 |
C.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 |
D.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 |
7.
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可概括为:建国初期“一边倒”、五十年代中期“一大片”、七十年代“一条线”、改革开放以来“无敌国外交”。其中“一条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A.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 |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D.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 |
8.
有史学家认为:在对外关系上,“中共新政权从一开始就对西方列强采取了强硬的姿态”。以下哪一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点
A.“不结盟”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求同存异”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9.
中国古代,女性往往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宗法制影响 |
B.小农经济盛行 |
C.儒家思想宣传 |
D.社会分工存在 |
10.
农谚“粪大水勤,不用问人”、“有水才有谷,无水守着哭”、“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这些农谚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 |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D.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
11.
据《左传》记载:“(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四张熟牛皮)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出现了长途贩运贸易 |
B.工商食官被打破 |
C.商人倚仗财势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 |
D.重农抑商的政策 |
12.
有史料记载,汉代“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因而出现一些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此现象说明,当时
A.已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需迫切实行盐铁官营 |
C.商人地位高且势力大 |
D.重农抑商具有阶段性 |
13.
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出土省份 | 出土地点 |
陕西 | 米脂、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
山东 |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
山西 | 平陆枣园 |
内蒙古 | 和林格尔 |
江苏 |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汉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 |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
C.汉朝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
14.
《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
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
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 |
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
15.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 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 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 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A. 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 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 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16.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这种现象导致
A.纸币产生成为必然 |
B.坊市制度打破成为必然 |
C.宋代重视对外贸易 |
D.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
17.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 顺治至雍正 | 乾隆至道光 |
集市数 | 集市数 | 集市数 | |
直隶 | 132 | 527 | 537 |
陕西(关中) | 143 | 238 | 264 |
江西 | 459 | 545 | 976 |
福建(不含台湾) | 131 | 205 | 511 |
广东 | / | 1270 | 1959 |
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
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
18.
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黄遵宪旨在批判清朝的“海禁”政策 | B.“海禁”政策破坏了沿海人民的生计 |
C.“海禁”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 D.“海禁”政策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
19.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在
A.近代化史观下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
B.社会史观下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
C.整体史观下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
D.文明史观下不同文明间激烈碰撞 |
20.
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这种变化
A.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 |
B.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
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 |
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
21.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B.新兴力量的崛起 |
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