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5467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这场战争,对其战败的原因一直 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 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 年)

材料二 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
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孟森《清代史》

材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
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
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近 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
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 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
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 170 周年反思》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场战争实际是一个思想问题,请指出这一思想问题的 实质。举例说明“清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内部改变”的实践。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 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同叶利钦总统今年实现了互访,进一步肯定中俄之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战后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具体体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21世纪大国之间致力于建立怎样的关系?有何意义?

2.单选题(共20题)

3.
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大法官应由(   )
A.国会提名,总统任命B.总统提名,众议院任命
C.总统任命,国会批准D.参议院同意,总统提名
4.
史学界认为,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是指(  )
A.国王丧失了一切权力B.议会掌握国家实权
C.国王和议会同时存在D.国王只为议会服务
5.
1906 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出现这一情况的最初依据是()
A. 《南京条约》附件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九国公约》
6.
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    )
A.洪仁玕B.洪秀全C.林则徐D.康有为
7.
义和团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完成了反帝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D.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8.
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间可能是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9.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工具——“洋人的朝廷”是在: (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
10.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1.
某一宣言称:承认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取消“苏维埃政府”,将红军改编
为国民革命军。该宣言的发表(    )
A.推动了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实现了国内军令政令统一D.解决了共产党政权的地位问题
12.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
2013年,外交部部长杨洁箎在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山,“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村’,所以我们出行要同舟共济,而不是同舟共挤”。可见中国的外交态度是
A.秉承求同存异的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消除意识形态的对立
D.奉行独立自主的精神
14.
下图是20世纪七十年代某期美国大众性期刊《时代周刊》的一幅封面漫画,画中文字意为“为了和平去北京”,画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对此封面漫画所含历史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A.顺应两国人民愿望实现了中美建交B.美国放弃“冷战”思维谋求世界和平
C.美国舆论关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D.主流民意深刻影响改变美国对华政策
15.
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A.淡化意识形态的分歧
B.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
C.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遏制苏联在亚太地区扩张
16.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这反映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不结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
《美国的梦想》中有这样一条口录:“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是指(    )
A.输出资本和对抗苏联B.遏制欧洲和称霸世界
C.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D.复兴欧洲和干涉中国
18.
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是(   )
A.亚非会议的召开B.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C.不结盟运动的开始D.“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
19.
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
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成型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D.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20.
日本外务省次官栗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B.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
C.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21.
阅读下列建国初期与中国建交国家及建交时间表(1955-1962 年),这一表格反映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B.“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普遍支持
C.亚非会议开启中非关系全新局面D.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22.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新兴力量的崛起
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选择题(共1题)

23.

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