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果政治制度是机器的齿轮的话,那么政治妥协就像是齿轮的润滑油,使政治制度能够良好运转而不致于崩溃……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政治妥协在人类政治史之上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政治离不开妥协。
材料 如果政治制度是机器的齿轮的话,那么政治妥协就像是齿轮的润滑油,使政治制度能够良好运转而不致于崩溃……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政治妥协在人类政治史之上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政治离不开妥协。
——程同顺《论政治妥协的价值和规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妥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几个世纪里世界政治的头等重大事态之一,那就是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然而,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作为极其有力和急剧的催化剂,造就了几个世纪里世界政治的头等重大事态之一,那就是现代国际体系传统中心欧洲的权势迅速衰落,“侧翼大国”美苏的权势勃然兴盛。另一方面,……从列宁对威尔逊,到斯大林对罗斯福,日后美苏“冷战”的一个基本动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包括国际政治观)的摩擦、抵触和对立,都显得至关紧要,……然而,意识形态对立与基本地缘政治环境中的超级大国利益竞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决定性地促成了美苏冷战。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二 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极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囯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在其就职演说中宣称:经过一段对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了谈判时期,尼克松政府需要重新调整美国的对外政策。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苏、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摘编自《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材料三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年10月15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22年互不往来的状态。——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公里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材料一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公里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驿站、驿铺非常繁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
——摘编自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域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明清时期,是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明代嘉靖年间,江南市镇已有三百余个,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则达到了五百多个,人口维持在万人上下……江南地区外襟长江带运河而通大海,内部水网纵横。吴江、吴县、长洲,多沿运河及共支流分布,大致间距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常见模式,形成较为均匀的城镇分布……舟定、太仓、昆山多分布于冈身地带(江南的一种地形),这与该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了密切联系。——樊树志《江南市镇的分布、结构与网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交通的特点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3.单选题- (共25题)
4.
首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涌上街头,打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决不同英法资本家签订秘密条约!“的横幅,举行示威。同时,莫斯科等大城市也爆发了群众游行活动。由于前线战事吃紧,这次全国性的抗议活动没有继续下去。这一抗议活动
A.促使两个政权并立局面出现 |
B.遭到沙皇政府的严厉镇压 |
C.说明和平取得政权失去可能 |
D.得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 |
5.
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公社干部由选举产生,最高薪金不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受群众监督,以及对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等。这说明巴黎公社
A.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
B.立法权和行政权互相制衡 |
C.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 |
D.体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原则 |
6.
1848年,世界上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被誉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种理论诞生的最基本前提是
A.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 |
B.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天才设想 |
C.批判继承了19世纪优秀的思想成果 |
D.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 |
7.
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围绕某一主题搜集了《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成立、攻打冬宫的图片资料。这一主题应该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出现 |
C.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 |
D.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探讨 |
8.
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3月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这次“政局变动”使俄国
A.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 |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9.
1971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访问了中国。“基辛格这次访问是在越南战争刚刚停止,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这里的“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是指
A.越南停战并实现了南北统一 |
B.中日两国关系在敌对中取得突破 |
C.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劣势 |
D.苏联建立华约组织与北约组织对抗 |
10.
如图为中国驻法国使馆额收藏品--1964年1月28日的法国《世界报》,它刊登了中法建交公报。中法建交体现了


A.中国已打破长期的外交僵局 |
B.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C.两大阵营之间展开激烈斗争 |
D.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
11.
改革开放以米,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对非洲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文明互鉴的友好关系;中国同欧洲、美洲等的关系也展开新的画卷。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
A.贯彻结盟外交的方针 |
B.扩大社会主义影响力 |
C.注重扩大同世界其他国家利益交汇点 |
D.积极参与以联合因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12.
自2013年,中方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全方位 |
B.区域化 |
C.结盟性 |
D.一体化 |
13.
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A. 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
C. 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D. 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A. 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
C. 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D. 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14.
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访华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周恩来访缅后,缅甸人逐渐消除了“这种恐惧”,主要是因为中国
A.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
B.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兴区域国际合作组织 |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
15.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外国的建交状况分别在1949年、1972年、1992年形成了三次高潮。下列史实属于三次建交高潮成因的是
A.中苏建交、尼克松访华、两极格局的崩溃 |
B.“一边倒”、“求同存异”、《中美建交公报》签订 |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
D.不结盟运动重返联合国、加入WT0 |
16.
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
B.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
D.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17.
2018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联军”。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认为,欧洲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他们想在国防和安全方面保持独立主权是很自然的。材料表明
A.欧洲联军和北约源于“冷战” |
B.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
C.霸权主义正威胁世界和平 |
D.美苏在欧洲展开激烈争夺 |
18.
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步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对外方针的提出
A.表明西欧国家力图摆托美国的控制 | B.是美苏争霸重心转移的产物 |
C.反映出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转变 | D.受到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 |
19.
1955年9月,苏联与西德建立外交关系,并随即与东德签约,规定东德可以自行决定内外政策,包括同西德的关系。苏联主动同时承认两个德国,是希望
A.缓解两德之间的紧张对峙 |
B.提高民主德国的政治地位 |
C.结束西方对西柏林的占领 |
D.维持两个德国及欧洲现状 |
20.
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A.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
C.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
21.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
C.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
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
22.
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上地的用途。这一做法
A.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
B.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
C.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
D.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 |
23.
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表可知
时期 | 规定 |
曹魏 | 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 |
西晋 | 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娟、帛)的课田。 |
北魏 | 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给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农民需交纳粮食和布帛。 |
唐代 | 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娟布麻。 |
A.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
B.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
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
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
24.
管仲改革之前,齐国允许私人从事盐铁生产,由国家征收部分税收,盐铁业利润大部分由私人业主所得,政府所得并不多。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此举
A.开创了“盐铁官营”制度 |
B.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C.扼杀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 |
D.与民争利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 |
25.
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时从“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
A.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 |
B.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 |
C.土地兼并导致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
D.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
26.
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
B.维护外商经济利益 |
C.重视海关税收征收 |
D.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
27.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A. 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