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千米,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4分)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6分)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千米,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4分)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6分)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年,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不接壤,有若干条陆路、水路和空中通道连接,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为制止公民自由外流,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由水泥墙、钢丝网和瞭望塔组成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东、西柏林之间有若干个过境站。1989年11月以后,柏林墙被拆除,仅留小段遗存供游客参观。
你能从柏林墙的修建和拆除认识冷战的影响吗?
你能从柏林墙的修建和拆除认识冷战的影响吗?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国人将正式加入国际组织,他们认为在那里有扩张苏联势力或削弱别国权力的机会。莫斯科对待联合国,并不把它看作是根据各国共同利益和目的而建立的持久稳定的世界组织,而是把它看作有利于苏联追求上述目标的一个舞台。只要苏联人认为联合国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就会留在联合国内。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第511号(节录)(1946年2月22日)
材料二1953年,马歇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位评奖委员说,这是诺贝尔和平奖第一次被授予一位职业军人,这样做,不是奖励他的军事功绩,而是奖励他为和平事业所做的工作。他在演讲中说:“对于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一位军人,有相当多的议论。这些议论显然很能影响其他人,但对我则恐怕就没有什么影响,经常摆在我面前的是写得清清楚楚的战争费用的分类账目,支撑它的则是墓碑。这一切激励着我去寻找某种途径或方法,以避免另一场战争灾难。”
——李辉《封面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乔治·凯南对苏联加入联合国动机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战后初期联合国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马歇尔“为和平事业所做的工作”。
材料一俄国人将正式加入国际组织,他们认为在那里有扩张苏联势力或削弱别国权力的机会。莫斯科对待联合国,并不把它看作是根据各国共同利益和目的而建立的持久稳定的世界组织,而是把它看作有利于苏联追求上述目标的一个舞台。只要苏联人认为联合国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就会留在联合国内。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第511号(节录)(1946年2月22日)
材料二1953年,马歇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位评奖委员说,这是诺贝尔和平奖第一次被授予一位职业军人,这样做,不是奖励他的军事功绩,而是奖励他为和平事业所做的工作。他在演讲中说:“对于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一位军人,有相当多的议论。这些议论显然很能影响其他人,但对我则恐怕就没有什么影响,经常摆在我面前的是写得清清楚楚的战争费用的分类账目,支撑它的则是墓碑。这一切激励着我去寻找某种途径或方法,以避免另一场战争灾难。”
——李辉《封面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乔治·凯南对苏联加入联合国动机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战后初期联合国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马歇尔“为和平事业所做的工作”。
2.单选题- (共20题)
5.
斯大林曾说:“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 |
B.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 |
C.建立自己领导的势力范围 |
D.抵制美国的霸权政策 |
7.
马歇尔计划实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因为该计划实际上是
A.美苏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相互对峙的产物 |
B.导致当代世界政局不稳定和战争的根源 |
C.以隐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D.美国蓄意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势力的发展 |
9.
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也希望(藉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一政策通常被称为
A.马歇尔计划 |
B.杜鲁门主义 |
C.罗斯福新政 |
D.尼克松宣言 |
10.
二战后,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表现有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联邦德国的崛起
③以联合国的名义出兵朝鲜
④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组织
①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②支持联邦德国的崛起
③以联合国的名义出兵朝鲜
④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组织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1.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其目的是
①帮助西欧各国恢复经济
②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
③控制西欧各国
④吸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
①帮助西欧各国恢复经济
②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
③控制西欧各国
④吸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3.
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冷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由美国首先挑起
②仅涉及军事领域
③开始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④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
①由美国首先挑起
②仅涉及军事领域
③开始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④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4.
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大国之间角逐激烈,在美洲导致“古巴导弹危机”,对此历史事件说法错误的是
A.苏联首先向古巴运送导弹 |
B.通过双方的谈判与协商,苏联答应撤走导弹 |
C.美国出动军队,封锁古巴 |
D.由于苏联态度强硬,引发了直接武装冲突 |
17.
1947年6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圣战”后来又被称为
A.ColdWar |
B.OpiumWar |
C.“IronandBlood” |
D.TheWorldWarTwo |
19.
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意味着美国
①公开对抗苏联
②维护世界和平
③宣告了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④与苏联的战时盟友关系破裂
①公开对抗苏联
②维护世界和平
③宣告了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④与苏联的战时盟友关系破裂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0.
下列关于德国分裂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柏林危机”的发生
②联邦德国的建立
③美英占领区合并
④西方占领区货币改革
⑤民主德国成立
①“柏林危机”的发生
②联邦德国的建立
③美英占领区合并
④西方占领区货币改革
⑤民主德国成立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④⑤② |
C.③④①②⑤ |
D.④③①⑤② |
22.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说“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表明
①美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
②遏制苏联
③以意识形态的对立掩盖其强权政治
④美国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①美国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
②遏制苏联
③以意识形态的对立掩盖其强权政治
④美国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23.
在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传(1949~1976)》中写道:“一九六二年十月,苏联在加勒比海危机中和美国一度剑拔弩张,搞得十分紧张。”这里的“加勒比海危机”具体指的是
A.美苏对中美洲的争夺 |
B.拉美独立浪潮高涨 |
C.古巴导弹危机 |
D.美国对古巴的武装封锁 |
3.选择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8